2023年11月5日 星期天
砚山县文化产业和文化广电体育旅游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文本
发布时间:2021-01-14 15:15:48     来源:县文化和旅游局 阅读次数:5227

《砚山县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局“十三五”规划(2016-2020)》

编制办                                             

2016.2                                            


前  言

 

本《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砚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结合《砚山县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砚山县旅游发展规划》,以确定今后五年砚山县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政府行使对口管理和履行服务职责,安排部署各项工作的重要依据;是砚山县“十三五”期间文化广电体育旅游行业发展的行动纲领。2016—2020年期间,是抢抓国家“一带一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等重大历史机遇期,是推进砚山县“通道经济”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冲刺的5年,是加快文化产业和文化、广播电视、体育、旅游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阶段。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培育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广播电视体育旅游事业的相关部署,编制本《规划》,以确定未来5年全县文化产业和文化广播电视体育旅游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目标任务、布局重点,创新体制机制,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推动全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

本次编制的“十三五”发展规划,紧紧围绕建成“砚山县通道经济建设发展”之目标,在认真总结“十二五”相关发展规划编制及执行过程中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认真搞好调查研究,立足于砚山县的资源、资金实际,实事求是,切合实际,量力而行,不面面俱到,不贪大求全,注意衔接好政府基础设施建设与相关产业发展的关系,以发展特色民族文化产业为中心,突出民族文化、边疆文化、历史文化、三七文化特色,合理配套布局文广体旅建设项目,做到产业规划布局合理、事业项目切实可行、文化强县站位准确。充分发挥砚山县的各种特色资源优势,以创新、科学可持续发展为主线,不拘一格,配套相关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金参与投资建设,实现事业性项目与产业性项目协调布局建设,政府与企业共赢,共同推动砚山县文化广电体育旅游事业的稳健协调可持续发展。

因此,本《规划》内容将对文化产业进行综合论述,提出培育产业及对产业项目的论证和规划,文广体旅事业规划项目将与文化产业、体育产业、广电产业、旅游产业高度融合,进行合理配套布局安排。

 

规划依据:

《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民族文化强省的实施意见》、《文砚丘平城市群规划(2010-2030)》、《砚山县“三农”发展规划》、《砚山县体系规划及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砚山县通道经济建设规划纲要》、《砚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砚山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中央广播电视无线覆盖数字化及补点工程》、《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国家旅游休闲计划纲要》、《云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1-2020)》、《砚山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4-2025)》及县委、县政府有关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和文化广播电视体育旅游事业发展的部署。

 

目 录

第一章 “十二五”回顾1

第一节 “十二五”执行情况1

第二节 存在问题16

第二章 “十三五”期间发展环境20

第三节 基本条件20

第四节 发展机遇21

第五节 发展挑战25

第三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27

第六节 指导思想27

第七节 基本原则27

第八节 总体目标29

第四章 主要任务33

第九节 布局“四大片区”33

一、以盘龙片区为中心的民族文化聚散地33

二、以江那听湖片区为核心的产业聚集区33

三、以平砚、文砚通道为主体的“T型”延展带34

四、以阿舍、维摩、阿猛、蚌峨、八嘎为多点联动发展片34

第十节 打造“四个产业”38

一、文化旅游产业38

二、休闲娱乐产业39

三、节庆会展产业40

四、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41

第十一节 实施“十三项重点项目”42

一、重点项目总体情况42

二、重点项目内容43

1.砚山听湖生态旅游度假区43

2.砚山空港旅游经济圈46

3.砚山县幕菲勒彝族文化体验区48

4.砚山县龙坝岗高山草场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区50

5.砚山县盘龙民族文化特色风情园53

6.苗乡三七文化体验走廊56

7.诸葛山文化休闲娱乐基地59

8.砚山县“南国草原”旅游开发62

9.砚山县窑上土陶艺术文化村65

10.砚山民族民间刺绣综合开发区68

11.砚山县者腊革命老区纪念馆71

12.砚山县弦子制作技艺和弦子舞保护与开发73

13.砚山县玛瑙生产加工创意设计培训76

第十二节 完善“四种体系”77

一、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77

二、完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84

三、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92

四、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98

第五章 保障措施108

第十三节 突破思维定式 创新发展思路108

第十四节 提高组织效能 构建高效机制108

第十五节 培育本土人才 引进外来精英110

第十六节 健全服务体系 保障财政投入111

第六章 附表113

砚山县文广体旅局“十三五”规划项目建设表(县表)113

 

第一章 “十二五”回顾

 

第一节 “十二五”执行情况

“十二五”期间,砚山县文广体旅局以“项目带动为载体,政策扶持为推动,优势资源为重点”的文化产业和事业发展思路,实施“文化强县”、“通道经济“战略。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水平和能力,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突破。

一、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逐年提高

1.文化产业增加值稳步上升,产业结构逐步调整,就业机会增加明显

——文化产业发展不同程度地促进了砚山县产业结构调整,增强了产业竞争力;为社会提供了更多就业岗位,使当地文化从业人员稳步增长,缓解了就业压力,活跃了县域经济。

——根据县统计部门提供的数据,在“十一五”至“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逐年递增。2008—2012年,砚山县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9492.3万元、10875.2万元、13323.2万元、16452.6万元、22555万元,实现了年均8%的增长速度;占当年GDP的比重分别为:2.39%(占397203万元)、2.46%(占442617万元)、2.58%(占516404万元)、2.6%(占663000万元)、2.9%(占751847万元),成为全县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很大潜力的产业。

2.部门规划顺利衔接,产业政策相继出台,不断满足市场需求

——结合《砚山县城城市总体规划》、《砚山县旅游发展规划》等规划内容,协调了县文产办、文化广播电视体育旅游局、统计局等部门的职责和分工,明确了特色旅游产业发展的目标,调整了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策略。

——建立健全了文化产业管理机构,采取了可行的文化产业发展措施,营造了产业发展宽松的政策环境;积极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不断扩展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阿舍斗南弦子制作合作社、维摩白沙坡刺绣、江那窑上土陶等产业已初具雏形。

——采取了文化节目、重点项目、企业组织等相结合的运作方式,促进文化产业门类间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支撑,推动产业、企业、产品创新,提供了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样化、多重性的文化消费需求。盘龙苗族文化传承馆引入民间资金建设,为我县产业发展方式迈出了可喜的步伐。

3.文化体制改革成效显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继续完善,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 2011年7月,砚山县成立了“砚山县文化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2012年成立“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建设民族文化强县的实施意见》。《意见》提出,从2012年起,全县文化事业经费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逐年增加,确保在“十二五”期末逐步达到1%以上。将县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列入县本级财政预算,每年安排200万元并力争在“十二五”后两年根据县本级财力情况增加到每年安排400万元,用于扶持文艺精品创作、基层文化设施和重点文化工程统筹使用。各乡(镇)、管理区设立文化事业建设专项资金、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文艺精品以奖代补资金和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加大文化建设支持力度。

——积极推进了文化体制改革,改变“以管代办”的传统文化管理方式,改革了以县文化系统为主的三级文化网络:撤销县文化局、县广电局、县体育局、县旅游局,组建砚山县文化广播电视体育旅游局;撤销县歌舞团、县文化馆,组建县民族文化群众艺术馆,并组建砚山县七都传媒影艺公司;撤销新闻中心、广播电视村村通中心,组建砚山县广播电视台;撤销乡镇广播电视站、文化站,组建11个乡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理顺了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的关系,促进砚山文化产业与文广体旅事业全面发展。

——全面实施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及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了乡镇综合文化站办公楼、农村文化体育活动广场;正在建设县民族剧院、民族文化群众艺术馆、图书馆、博物馆、老年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综合体育馆、体育运动场等重要的公益性项目,逐步形成比较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基础设施的建设。

——挖掘了民族民间文化,丰富了文化产业门类,积极培育了文化产业经营主体,规范了文化市场管理,突显了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保障了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发展,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

4.文化资源梳理规划,节庆与歌舞持续举办和创新,文化品牌得以培育提升

——梳理、勘察和评估砚山县的遗址遗产、古建筑、历史传说、民间故事、民族歌舞、民俗风情等文化资源,总结本地文化特点,确定了区域文化风格,规划了平远镇民族文化特色小镇,凸显以壮族、苗族、瑶族、彝族等民族的婚、丧、嫁、娶、节庆、习俗、服饰为代表的民族民间文化。

——多元投资的文化娱乐市场活跃。县城七都广场、墨山广场相继建成,青年电影院修缮完成,不仅为城乡群众提供娱乐场所,而且为演出及放映市场提供有利平台。到目前为止,全县文化经营单位240家,其中歌舞娱乐场所24家、网络经营单位26家、音像制品经营户45家,图书报刊20家、电子游戏经营场所85家、打字复印23家、印刷厂4家、台球室12家、旱冰场1家。为城乡群众提供娱乐场所,为演出及放映市场提供有利平台。

——组织开展重大文化活动,举办民族节日庆典等节庆活动。举办了“彝族火把节”、“彝族草马节”、“苗族花山节”、”壮族三月三”、”壮族尝新节”,创作出一批以《弦子舞》、《棒棒灯》为代表的优秀节目。

——努力培植文化品牌,增加文化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认真打造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砚山刺绣”,“维摩白沙坡刺绣被评为第一届云南十大刺绣名村镇”。积极准备资料向国家文化部申报“彝族弦子舞”、壮族《棒棒灯》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断展现砚山县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树立地方优秀文化品牌。

5.以项目为带动,积极争取项目支撑我县文化产业建设

——县民族团结文化旅游园区项目顺利实施。2013年,砚山县盘龙乡法土龙、响水龙、白石岩片区列为全县民族团结文化旅游园区项目,依托当地壮族、苗族、彝族民族文化底蕴,把法土龙村建设成为具有壮族特色的集垂钓、休闲、娱乐、体验农业等为一体的农业旅游观光示范村;响水龙村建设成为集斗牛、餐饮、住宿为一体的苗族民俗活动体验示范村;白石岩村建设成为集登山锻炼、旅游观光等为一体的彝族特色原生态文明示范村。三个村整合资金3000多万元投入项目建设,完成了12公里环村道路、村中路硬化,完成危房改造186户,浇灌科技文化活动室2间,硬化广场4800平方米,完成响水龙村、法土龙村墙体美化亮化等工程。

——稳步推进砚山县民族文化中心建设。砚山县民族文化中心建设项目被列为文山州“三个三十”重点项目,选址于县城七乡大道以北。该项目规划总用地354.55亩,建设内容包括:民族剧院,体育运动场,综合体育馆,文化传媒。包含民族文化群众艺术馆、图书馆、博物馆、城市规划概念馆、老年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广电传媒中心、民族文化广场。项目估算投资约6.1亿元,项目于2011年4月26日开始规划,2012年开始报建设施,现已完成1.5160亿元的投资计划。    

——抓好农村文化体育活动广场建设。十二五期间,向上级申报农村文化体育活动广场建设项目22个,批复建设22个,上级到位资金549.3万元,现已完成建设19个。除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支持外,自筹27.8万元在江那镇芦柴冲新建1个农村文化体育活动广场,并配备部分文化体育设施。同时,切实加快文化、广播电视、体育旅游设施建设。“十二五”期间,争取到上级补助资金846.7万元,专项用于文物维修、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农民健身、公共文化免费开放等项目建设。

——培育民族文化产业。在民族文化底蕴深厚的村寨建立文化惠民(产业)示范村,已打造出干河乡沙松冲和维摩乡白沙坡文化惠民(产业)示范试点村。白沙坡和沙松冲村民弘扬传统的民族刺绣工艺,发展刺绣产业,现参与手工刺绣的妇女已达300余人,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二、以文化强县工作目标,稳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1.公共文化免费开放成绩喜人。一是“十二五”期间,抓住国家、省、州加大文化投入力度,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机遇,争取项目资金,大力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完成了1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实现了乡(镇)文化站全覆盖目标。同时,以整村推进为契机,在127个小康村、温饱村和新农村中建有文化活动室。建设了维摩白沙坡村和干河沙松冲村文化惠民示范村,江那凹塘、干河上迷、平远小舍姑等农村文化体育广场建设。新建了10个农民健身工程示范点和7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基层站点,新申报了文化惠民示范村维摩黑鱼洞村建设项目。二是完成了 11个乡(镇)的“农文网培学校”建设,建成101个农家书屋,每个书屋配送各类图书1500册,光碟194张,各类期报刊20余种;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及基层服务站点每日正常开放,平均每周开放时间共计84小时,年均开放4300个小时,年均接待服务群众共计1.62万人次;“十二五”期间,送书下乡2.2万余册,创建图书流通室(点)6个,接待读者2.4万人次;新办读者借阅证1800本,借阅3.1万册,阅览4.6万人次;举办各类活动(含讲座、乡镇开展活动)30场次,参与人次达1万人次;自2012年实施免费开放活动以来,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相关项目的免费开放服务,每年开办培训班40期,培训人员达2120人次;举办非遗知识、书法美术宣传展览42期,参观人数8.5万余人次;创作、制作、剪辑音乐782次;免费提供音乐926次;免费提供服装外借79次、共822套;赠送壮族服装13套、彝族服装30套;免费提供道具租借120次,共计580余件;为全县各级单位免费提供音响服务187次,共计254天。

2.城乡文化活动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先后组织开展了“庆新春.唱和谐”、“民族大联欢活动“、“飘扬的旗帜”、“喜迎十八大文化活动周”、“新春走基层 文化送万家”、“砚山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们的中国梦 文化进万家”巡回宣传演出、等各种重要演出活动。“十二五”期间共举办、承办、协办及辅导各类群众文化活动65次,演出316场,累计观众42万余人次,创作各类音乐、舞蹈、小品等作品153件,下派文艺辅导员36人,人均辅导137天,累计辅导4932天,辅导节目429个,接受辅导7262人,辅导面覆盖全县11个乡(镇)及机关企事业单位。

3.文化遗产保护、优秀民族历史文化传承进一步强化。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直接关系到民生幸福。通过多方筹措经费,先后投入116.6万元,分别对省、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阿猛会址”、“鲁都克天主教堂”、“阿猛魁星阁”进行修缮。全面开展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及时深入到全县11个乡镇进行文物保护单位实地调查,完成了全县11个乡镇的田野调查任务,文物保护工程取得重要进展。我县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第一阶段实地调查任务已完成,共调查278个国有法人单位,录入83件馆藏文物和资料。针对“彝族弦子舞”、“棒棒灯”、“陶器制作”、“弦子制作”、“草人舞”5个项目,确定了江永富、白玉能、江正奇、罗启桢等26人作为省、州、县3级项目传承人的推荐对象。“月琴(弦子)制作技艺”参加了云南省文化厅、云南省文物局联合举办的第9个“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宣传。“壮族刺绣技艺”传承人王昌兰手工制作的壮族背带、围腰、头饰等多件作品,以及维摩乡白沙坡民族传统刺绣基地的多样作品参加了《创意云南2014文化产业博览会》“针尖上的云南刺绣大赛暨云南十大刺绣名村镇(乡)”评选活动。5年来,成功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省级2项、州级2项、县级1项,成功申报省级传承人3人,州级传承人11人,县级传承人29人;确定文物保护单位10处,其中,省级2处、州级2处、县级6处,并构建起了以民办博物馆为补充的博物馆体系。为我县壮、苗、彝三个民族文化传承馆收集各类民族服饰30余套,各类民族传统生活用具80余件。举办“传承人进校园”活动2期,完成文字资料收集150余份,图片资料收集7800余张、视频资料收集制作100余份。通过努力,壮族传统舞蹈《棒棒灯》和彝族《弦子舞》两个项目已进入省级名录。建立了彝族弦子舞艺术档案,努力打造砚山彝族弦子舞之乡。按照艺术“三贴近”的要求,创作了一批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富有时代特征的优秀作品。舞蹈《棒棒灯》在云南省“福保乡村文化节”比赛中荣获金奖。

4.非法违规文化经营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十二五”期间,我县每年认真组织开展“扫黄打非”专项行动,积极参与州领导小组办公室举行的“全国侵权盗版及非法出版物集中销毁活动”。送交销毁物品达7641件;参加和组织开展扫黄禁赌、“清源2014”等专项行动,在专项活动中共没收非法出版物182件;出动执法人员9278人次,检查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1611户/次,责令整改10户/次,警告5户/次;检查娱乐场所779户/次(歌舞娱乐场所439户/次、游艺娱乐场所340户/次),责令整改5户/次,警告3户/次;检查书报刊经营单位312户/次,没收非法出版物3944册;检查音像(电子)出版物经营单位359 户/次,没收非法音像(电子)出版物3563张;检查印刷经营单位262户/次;检查电影放映单位4户/次;认真开展平安文化市场检查,共检查896户/次,对38户存在安全隐患的文化市场经营单位下发了《整改通知书》;办理案件187起,立案169起,结案144起,所办案件实现了零申诉、零复议。

三、突出“喉舌”职能,广播影视工作实现预期目标

1.常抓不懈,不断提高内宣新闻质量。一是策划制作了《道德的力量—十大道德模范事迹展播》、《十大巾帼创业之星事迹展播》、《十大创业青年事迹展播》、《优秀共产党党员系列事迹展播》、《优秀乡村教师事迹展播》、《聚焦两会》、《学习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三农发展大规划》、《十二五扶贫》等多组系列报道。二是集中人力、财力对《砚山新闻》、《七乡视点》、《23709新闻眼》、《热点一刻》等自办栏目进行全新改革改版,在节目形式上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效果。三是丰富自办栏目,在原来的《沟通》、《民情直通》、《生活提示》、《法在您身边》等板块子栏目的基础上增加了《DV爱好者》、《真诚沟通》等子栏目,使节目更贴近群众。同时,开办了以“新闻透视、大众评说、共同关注”为主题的专题节目《热点一刻》,从2014年10月6日开播以来,共播出《城市游击何时休》、《市场整治 几家欢乐几家愁》、《拯救母亲湖后续》等群众关心、政府重视的重大题材专题32组。“十二五”期间共播出《砚山新闻》754组,5999条,播出《23709新闻眼》280组2240件;播出《七乡视点》177组,《热点一刻》32组。“十二五”期间圆满完成了《国学经典朗诵》、《首届突出贡献人才奖》颁奖晚会等大型晚会和大型活动录播任务15场次,让全县各族群众及时收看到晚会盛况,在全县上下营造出良好的活动氛围。加大投入,完善硬件建设。“十二五”期间,投入200万元购置高清数字摄像机;高标清硬盘主备播出系统;广播电视非线性编辑机和更换办公设备和办公电脑,极大地改善了自办节目的拍摄、播出质量和办公条件。

2.外树形象,外宣工作取得新突破。“十二五”期间,先后向中央台等央视新闻媒体投送多条稿件。《暴雨冰雹突袭、近百亩葡萄受灾》、《历史永远铭记:南京大屠杀75周年祭》、《南方雨雪减弱低温持续》、《18省市制定政策 农民工逐步落户城镇》等36条新闻稿件在中央一台的新闻联播及新闻频道播出。与文山电视台合作开通《直通八县市—砚山版》新闻栏目,砚山每周重要新闻在文山电视台每周五、周六播出,实现了县级新闻栏目在州级电视媒体播出的跨越。多次参与配合央视、云南卫视等多家国内媒体名牌栏目的采访工作,提高我县在全国、全省的知名度和正面形象。向新浪网、《文山日报》、文山新闻网等网络和报纸投送视频、文字稿件,为我县“全媒体”外宣贡献力量。在“十二五”期间,中央电视台用稿39条合计分值1060分;在云南电视台用稿1334条合计分值5390分;文山电视台用稿13449条合计分值56972分;文山电台用稿5297条合计分值19280分;文山电视台栏目《品读文山》用稿55期550条。

3.创优工作再创佳绩。在创优工作中,狠抓节目质量,完善节目创优制度,注重从日常宣传中挖掘素材,发现亮点,在省州组织的广播电视节目评比中,获奖作品数量和质量稳步提升。选送的《多种融资模式让工业园区建设“不断电”》、《疯狂的三七》等作品获得了奖励。“十二五”期间,广播电视新闻节目获省级一等奖9件,二等奖11件,三等奖15件;获州级一等奖6件,二等奖29件,三等奖53件。参评的广播电视论文获州级论文奖12件,省级论文奖3件。

4.满足群众收视需求,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持续推进。“十二五”期间,实施了“村村通”、“户户通”等农村广播电视覆盖工程项目,国家、省、州、县共投入780.216万元。“村村通”工程完成362个村3613套,覆盖人口1.8万人;“户户通”工程完成2.2万户,覆盖人口9万人。农村群众能收听收看到50多套广播电视节目。广播电视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较快发展,全县已基本形成多种方式共同覆盖的广播电视覆盖体系;11个乡镇全部通光缆,光纤干线1700公里,数字电视用户38000户;拥有0.1KW调频发射机2台、1KW电视发射机2台。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广播98.2%、电视99.28%,分别比“十一五”末(广播94.8%、电视95.9%)增加3.4%、3.38%。同时,继续抓好土尖坡无线台站建设,投资100多万元对土尖坡无线发射站的铁塔进行防锈刷漆处理,购置部分维修备品备件更换变压器,对设备进行日常维护。按照《云南省“十二五”广播电视高山无线发射台站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方案》的要求,完成土尖坡无线发射站改造项目申报,项目投资估算为140万元,预计2015年12月完成防雷、供配电系统改造和道路路面硬化等改造建设任务。加强安全生产领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共投入50多万元完善硬件建设,确保了自办节目、土尖坡转播节目安全播出,实现“零插播”。

5.开展公益电影宣传放映,构建城乡电影服务新格局。“十二五”期间,将全县年均1116场的农村公益电影放映任务按行政村数量分配到6个农村电影放映队,使农村电影放映场次任务真正落实到位。实现了国家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公益放映服务目标计划。社区电影放映以七都广场为中心,每年组织人员把科技兴农、交通安全、禁毒防艾等知识送进农村、厂矿、学校和社区进行放映,使人民群众和师生在观影的同时接受到不同的知识教育。同时,组织开展各种专题电影放映,如“喜迎十八大”、“关爱留守儿童”、“红色电影进狱园、进校园、进军营”等等。为纪念收复老山胜利30周年,组织放映队深入麻栗坡老山神炮军事主题公园,为前来参加收复老山胜利三十周年纪念活动的原解放军陆军第40师和友邻部队部分退役老兵、烈士家属1500余人放映《浴血太行》、《高山下的花环》等影片。“十二五”期间完成农村和社区公益数字电影放映13035场/次(其中故事片6800场/次,科教片6235场/次),观众达114万余人/次,深入学校放映620场/次,观众达15.9万余人/次。

四、推进体育强县建设目标,群众体育、竞技体育步入发展快车道

1.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成功举办元旦环城慢跑、第29-31届“文明建设杯”篮球赛、第1-2届职工气排球赛、砚山县第一届羽协混合团体赛、第7-9届“三人制”篮球赛等体育赛事。同时,组织参加滇桂两省(区)第七届9县老年人运动会、富宁县气排球邀请赛和第一届羽毛球双打赛;组织开展2014年全国老年人健步走大联动活动等重要体育活动。“十二五”期间,发展协会4个,全县有体育骨干200余人,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05人;2人荣获2009—2012年度全国群众体育先进个人荣誉称号;7人荣获2013年文山州第9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优秀教练员称号;44人次获表彰奖励、15人获优秀运动员称号、3人获先进工作者、1人获云南省群众体育先进个人。2011年我局被评为云南省群众体育先进集体。

2.抓好竞技体育和民族体育训练,提高竞技体育水平。2011年参加文山州第四届中小学生运动会,我县获田径团体中学男子、女子组、小学男子组比赛第1名,获田径团体中学男子甲组第3名等名次,有7人荣获优秀教练员称号。2013年成功承办云南省沙滩排球锦标赛暨第十四届省运会预赛。 “十二五”期间,我县先后向州以上运动学校输送优秀后备人才105人。2014年7月中旬在广南县举办的文山州少年武术比赛,我县代表队取得3金、6银和9铜的成绩,参加第十四届省运会,获得了5金、5银 、3铜的好成绩。

3.继续实施好“七彩云南”全民健身工程。“十二五”期间我县获批申报项目有92个,共投入436.5万元。其中:92块篮球场、184块室外乒乓球场和8块灯光篮球场,投入建设补助资金及器材费396万元;全民健身路径15套、40.5万元。

4.体育彩票销售稳步提升。“十二五”期间,我县销售体育彩票共计5520.8万元,其中:电脑型3863.5万元,即开型1657.3万元,每年同比以大约400万元的速度递增。

五、规划旅游精品项目,提升文化旅游融合力度

1.完善规划,做好民族特色旅游村项目建设。一是完成《砚山县旅游发展规划》三次修编;二是完成法土龙、响水龙、白石岩、马鞍山、黑渔洞、白沙坡、黑巴等七个“美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重点村”项目编制,争取纳入国家旅游扶贫项目;三是完成白石岩省级特色旅游村项目工程建设,拨付工程款50万元;投入25万元完成凹塘特色旅游村民族文化广场、旅游厕所、环卫设施、苗族文化长廊建设。四是编制和完成《黑巴草场旅游度假区》、《砚山听湖生态旅游度假区》、《法土龙、响水龙、白石岩片区原生态民族风情园》、《碳房民族文化风情旅游体验区》等7个旅游开发重点片区的招商引资项目建议书,并上报州旅游部门编入州旅游项目招商册。

2.优化旅游环境,加强旅游行业监管力度。加强旅游标准化建设。对旅游工作、旅游产品、旅游基础术语等进行约束和规范,制定了《砚山星级旅游饭店考核办法(试行)》、《砚山县旅行社考核办法(试行)》两个考核标准,从2015年开始试行。与旅游企业签订旅游目标责任书,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及《云南省旅游管理条例》对各旅游企业进行旅游综合检查,并协助州旅游局完成对三星级酒店砚山三联大酒店的复核和检查。“十二五”期间实现了旅游安全无事故、零投诉目标,从而确保旅游安全生产,为砚山旅游创造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

3.促推旅游品牌,提升砚山旅游知名度。“十二五”期间,先后与中央电视台四套《百山百川行》、《远方的家》、中国教育电视台一套、旅游卫视、云南电视台、文山电视台一套等电视宣传媒体联系,制作了《砚山旅游》、《走进砚山》、《砚山旅游服务指南》、《砚山旅游项目招商册》、《砚山印象》、《砚山—亲近过就不想离去的风景》、《南国草原黑巴旅游资源生态风景区招商册》和《砚山南国草原生态风景区》等旅游宣传图册,策划参加省州旅游部门组织的国内旅游交易会、招商会、展销会及旅游推介会,采取各种方式对砚山旅游资源进行多渠道的宣传促销,“十二五”期间共发放各种旅游宣传册7000余份。通过在国家、省、州、县各级电视媒体播出宣传片,发放旅游资源宣传画册等方式,使“南国草原”、“天下七都  山水听湖”等砚山重点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得到进一步提高。2010至2015年全县共接待游客163.8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11亿元,接待游客和实现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增长速度分别达到11.12%和21.45%。

 

第二节 存在问题

总体上看,“十二五”期间,砚山县的文化、广播电视、体育、旅游等领域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县情尤其是广大的人民群众需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文化、广电、体育、旅游产业及事业发展仍然落后,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

1、体制机制不顺

   广播电视改革推进和深化力度不够。新闻节目内容单一,不够丰富,人事制度改革不够完善。体制需要进一步理顺,县对乡的管理措施还需进一步探索、完善和加强“权责统一 、精简高效”的产业区域和“统一规划、统一保护、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的产业区域发展的微观机制尚未真正建立,职能分散、审批程序复杂、多头管理的情况依然突出,造成了产业开发与产业管理相脱节。乡镇文化广播电视中心均由各乡镇负责管理,各乡镇文广中心工作人员“专职不专干”,由于还承担政府其他工作任务,没有精力更好地组织开展各项群文活动,我局作为文化主管部门对乡镇文广中心仅有业务指导关系,无法对人员使用进行调配,使文广中心缺乏活力和主动性。

2、政策支撑不够

   资金投入少,开发档次偏低。目前砚山县的旅游产业发展在土地、财税、金融等方面尚缺乏政府强有力的支持,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也尚未研究出台,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旅游产业发展的进程。政府财政投入旅游开发的资金有限,引导资金不足,而有实力的企业和个人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认知程度还不高,缺乏投资热情,资金缺乏等导致全县旅游资源开发进度缓慢。现有的景点档次不高,景点规划、基础建设、人才培训等经费得不到保障。连接景点的公路道路等级低,路面狭窄。旅游景点规模小、又比较分散,难以组合成精品旅游线路,在旅游市场上缺乏吸引力。

3、城市建设缺乏文化内涵和个性

   虽然砚山县区位条件优越,通道经济显著,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富集,生态文化丰富,特色农业发展成效明显。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城市建设过程中对于文化内涵的忽略,使得如今的砚山县城空有规模而缺乏个性,空有时尚而缺乏文化内涵。

4、产业融合发展有待强化

   由于起步较晚,砚山县文化产业、旅游产业整体发展滞后,旅游与文化、农业、工业、体育等产业深度融合还不够,综合建设缓慢。

5、专业人才与事业建设不相适应

   特别是文学、创编、信息资源共享、文物、广播电视新闻、体育、旅游等专业技术人员紧缺,缺乏视野宽、懂策划、有创意、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作为旅游业落后地区,因为经费和专业教学资源缺乏,使旅游从业人员后期“充电”受到限制,影响了本地区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6、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产业区域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招商引资困难。近年来,进入通行条件虽有较大改善,但景区连接主干道的交通建设滞后,城镇旅游服务功能不尽完善。重点项目招商引资难度大,重点项目投入、推进速度太慢,推进不够理想。

7、广播电视投入需进一步加大

   广播宣传还不能满足砚山县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广播电视覆盖率特别是农村的数字电视的普及率虽然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但是由于维护管理跟不上,费用收不起,大部分已建站处于瘫痪状态,用户逐年减少;由于缺少必要的仪器、仪表和备份元器件,加之未真正建立维护和管理的长效机制, “户户通”、“村村通”设备维护管理的难度大,操作复杂,群众不易掌握方法,设备故障率高。

8、体育设施建设与群众需求还有较大差距

   体育活动项目计划较多,由于经费投入不足,专业人才缺乏,场馆基础设施不完备,导致有些活动难以正常有效开展;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赶不上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存在场馆少,且分布不均匀等问题。

9、文化产业尚未形成规模

   文化产业具有明显优势的三七文化、辣椒文化均被其他县市抢先开发,处于周边文化产业突起和自身文化塌陷的境地,整合营销理念有待加强。文化产业门类亟须完善,文化企业规模有待扩大,本地文化消费体量相对较小,现有三七、辣椒、刺绣、土陶等产品文化附加值有待提升,民族工艺品制作工艺相对滞后,文化产品创意与现代科技含量有待加强,民族文化资源尚未有效转化为文化资本,亟须在通道经济的统领下形成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精品化的产业集聚。民族民间文化精英、传统文化继承人、工艺大师等人员的创新力不足。

 

第二章 “十三五”期间发展环境

 

第三节 基本条件

砚山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物产丰饶。早在远古时代就有人类生息繁衍于这片土地。砚山县县名以县城附近一山“山势颇挺秀,其形如砚”而得。砚山县地处滇东南岩溶高原中部,东经104°至105°,北纬23°至24°之间,全县最高海拔2263米,最低海拔1080米,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500米左右。具有南亚热带和中温带多种气候,多种地形地貌,海洋性季风气候较为明显,春秋长,冬夏短,四季气温温差较小,全年平均气温为16.5℃,无霜期300余天,年平均降雨量为900—1000毫米,年平均日照数1934.9小时。境内由于多类地形地貌,多种气候条件,形成从亚热带到温带的比较丰富的多种自然资源。宜农宜林宜牧的土地面积较大,适应多种作物、林木、牲畜的生长,有多种有色金属矿藏、有众多自然景观、历史文物古迹和多彩多姿的民族文化。素有“植物宝库”、“三七之乡”之称。

全县面积3827平方公里,东南北三面分别与文山州的广南、西畴、文山、丘北四县相连,西部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蒙自县和开远市接壤。全县共有11个乡镇、3个管理区,85个村民委员会、20个社区,1033个自然村,居住着汉、壮、苗、彝、回、瑶等十余种民族。2014年末总人口48.71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31.82万人,占总人口的65.33%。2014年,砚山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9.02亿元,同比增长10%。仅2012,文化产业增长值达到22555万元,占GDP的3%,文化产业发展实现了“十二五”以来年均8%的增长速度,成为全县国民经济发展潜力巨大的产业。

本规划认为砚山县在文化产业和文化广播电视体育旅游事业发展方面有如下基础条件:气候宜人,环境优美;区位条件优越,通道经济显著;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富集,生态文化丰富;特色农业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主法制扎实推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以及社会更加安定和谐。2016—2020年期间,是砚山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随着国家“文化强国”战略、《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实施,以及云南省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全面推进,砚山县文化产业和文化广播电视体育旅游事业发展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第四节 发展机遇

随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提出,文化发展被赋予了新的历史机遇。国家《文化强国》、《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实施,以及云南省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全面推进,各县域文化将迅速发展,相互之间的竞争也将进一步加剧。砚山县文化产业和事业建设发展面临着政策利好、区域经济整合、通道经济建设、领导重视程度高等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区域产业竞争、文化产业和事业基础薄弱、文化产品同质化等挑战。

一、文化消费已成为群众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

当前,国内外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明显,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增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我国进入了文化事业大繁荣、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新时期,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趋势更加明显。目前,砚山县已进入了文化消费大提升阶段,这既赋予了文化发展的新任务,也为文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文化广播电视体育旅游与人们学习、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紧密相连。文化是精神支柱,是一个民族的命脉和灵魂;广播电视作为公共传播平台和主流媒体,承担着媒体动员的重任;体育是综合实力的体现,反映了文明和谐程度;旅游是名品,反映了一个地区的民族风情和人文景观。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文化广播电视体育旅游的需求日益旺盛、日趋多样化,这对我们事业改革、创新和发展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面对挑战,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要尽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的需求,为老百姓提供更多更好更优的文化广播电视体育旅游产品和服务。

二、政策扶持力度不断提升,发展导向进一步明确

——2011年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确定了“文化兴国”战略。国家文化部积极推进《文化产业促进法》制定,争取把行之有效的文化产业政策上升为国家法律制度。中国第二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国家对于西部文化发展提供政策倾斜、资金投入、项目安排、财政支持、税收优惠等条件。“一带一路”的提出和实施,对文化的带动和发展日趋显著。 这充分表明,中央对于文化建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局中作用的把握越来越深刻,文化在“四位一体”战略布局中的重要地位越来越凸显。

——云南省实施了“两强一堡”发展战略,制定了《云南省近中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倡导各级地方政府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发挥文化产业在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推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文山州委州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编制了《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等文件,砚山县编制了《2012-2020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通过省、州、县各级在财政、税收、工商、投融资、土地、人才、社会保障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为砚山县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宽松的发展环境和有力的政策保障。

   三、区域整合力度加大,产业聚集效应凸显

——砚山县处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大湄公河流域、中越“两廊一圈”、泛珠三角经济区、泛北部湾经济圈、南昆经济带、昆河经济带、滇黔桂旅游合作区、滇东南旅游经济圈、文山经济走廊、文砚平经济圈、富宁港口经济圈、边疆口岸经济圈等的辐射范围。具备了利用经济圈(带)的溢出效应、带动效应,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化文化产业区域结构,加大区域整合的基础,以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旅游业的发展。砚山县政府所在地江那镇距文山普者黑机场仅10公里,北上省城昆明市323公里,东至广西南宁市541公里,南下国家一类口岸天保和河口分别为157公里、203公里,距越南首都-河内仅400多公里。随着“蒙文砚”等高速公路的建成,已形成内联外延,通边达海的综合交通体系,砚山县区位优势更加明显,与东南亚国家经济文化的交流将更加活跃。

  ——砚山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悠久的历史文化、便利的交通条件为我县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文化旅游消费、推动文化和旅游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多重经济圈(带)辐射并汇聚于砚山县,产业资源高度密集,资源布局趋向优化,产业集聚效应凸显。砚山县是中国内陆腹地进入东盟国家最便捷的通道,是云南构建与东南亚、南亚合作金色桥梁的必经通道和桥头堡,是面向滇中、泛珠三角、泛北部湾和东盟的战略高地。区位优势将有助于砚山县形成文化产业集聚的分布格局,形成特色文化产业集群,丰富的民族特色将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将促进文化的繁荣发展, 

四、通道经济效益显著,消费市场潜力巨大

——砚山县是云南省重要的区域性物流枢纽,综合交通条件比较优越。航空航海方面,西靠“红河蒙自机场”,中有“普者黑机场”,东近富宁港口;公路方面,广昆高速、323国道、206省道贯穿全境;铁路方面,南昆铁路、云桂铁路、泛亚铁路支线丘北-蒙自(砚山段)建设实施。构建了以高速公路、铁路、航空为主,水运为辅的快速便捷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系统,建成了文砚平城市群区域重要的交通要冲,成为了“承接东西、连南达北”交通枢纽;广昆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带来资金、科技、管理、人才、信息流等生产要素的转移,有利于砚山发展新兴业态,完善文化市场体系,增强文化创新能力,促进资源和要素合理流动,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依托滇桂走廊区位优势和通道经济,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广阔,文化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一方面要满足文砚平城市群快速发展的本土文化消费,另一方面还要面对滇东南与两广区域的外来文化消费。此外,还要吸引来自越南、印尼、马来西亚为主的东南亚区域文化交流和跨境文化消费。

 

第五节 发展挑战

“十三五”期间,在国家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目标下,文化产业将得到较大发展,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将进一步加剧,对砚山县文化产业和文化广播电视体育旅游业繁荣发展形成了挑战。

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与群众需求不相适应

“十二五”期间,省对县的文化扶持主要针对乡镇农村,但对县的投入相对满足不了群众的需求,县群艺馆新馆、县图书馆新馆、县体育馆新馆建设目前仍处于项目前期。乡镇综合文化站虽已全部建成,但人员、设施、管理制度还不健全,功能发挥不全。我县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只有1.0 平方米,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经费投入不足,财政用于文化广播电视体育旅游事业的投入增长比较缓慢。专业人才缺乏,文化人才队伍年龄、学历、知识、专业结构不合理,高素质专业人才紧缺。文化产业发展迟缓,文化产业缺乏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系统的优惠政策。产业规模小,产品档次低,没有形成上规模的文化产业链和产业群。县级对文化产业研究、引导、政策扶持还有欠缺。影响文化发展的矛盾障碍依然存在,对文化的社会作用认识,思想上尚未根本转变,发展机制体制障碍尚未完全革除,文化体制改革未尽彻底,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建设、经济建设的矛盾依然严峻,文化遗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有待提高。

二、产业合围亟须突破,同质竞争有待转变

以丘北普者黑、广南坝美“世外桃源”、建水孔庙、元阳哈尼梯田为代表的周边文化旅游风景名胜区,对砚山县的文化旅游业形成合围态势,使砚山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文砚平城市群与个开蒙城市群竞争加剧,具有相同辣椒文化、三七文化特点的丘北县、砚山县、文山市等地,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所开发的文化旅游产品具有较大的同质性,文化产品之间的激烈竞争将增加砚山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成本。

三、市场要素亟须完善,产业结构有待调整

文化产业基础薄弱,文化旅游资源闲置、浪费现象较严重,文化中介组织有待健全,尚未形成公平的、规范的、竞争性的统一市场,尚未健全一套与文化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政策法规体系;县域经济总量较小,产业结构有待调整,社会服务设施有待建设;文化产业发展宏观条件和微观要素有待完善。

四、产品创新力度亟须提高,产品营销体系有待完善

文化旅游业、民族民间工艺业、节庆会展业等相关文化产品和服务有待创新和提高,文化从业人员技术创新能力亟须提高;富集的文化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尚未转化为多样性和多层次的文化产品,以消费趋势为导向的文化企业亟须完善产品营销体系,以满足多元化文化消费。

 

第三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第六节 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任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云南省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砚山县建设民族文化强县的战略部署。着力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着力提高文化广播电视体育旅游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引导和培育文化市场,提升文化内涵,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形成充满活力的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围绕我县与全国全省全州同步建成小康社会总体目标,加强文化建设工作力度,狠抓文化广播电视体育旅游惠民项目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地服务,使人民群众享受到丰富多姿的精神文化生活。

 

第七节 基本原则

一、政府引领、坚持公益

牢牢把握基本公共服务的公益性质,明确政府责任,充分发挥政府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深入实施文化、广播电视、体育、旅游惠民工程和建设基本设施,加强立法、规划、监督和政策支持。努力实现城乡文化广播电视体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在公共文化广播电视体育旅游事业建设中的主渠道作用,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公益性事业。

二、保障供给、促进公平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全面”的表述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从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出发,立足县情,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优先保障基本公共文化广播电视体育旅游服务的供给,促进基本公共文化广播电视体育旅游服务均等化,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3、城乡布局、突出农村

   适应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加快城乡公共文化广播电视体育旅游服务一体化建设,建立以城带乡联动机制,合理配置城乡公共服务资源,加强对农村地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帮扶力度,推动公共文化广播电视体育旅游服务均等化体系建设重心下移、资源下移、服务下移,加大公共文化广播电视体育旅游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的力度。

 四、创新机制、落实服务

创新发展思路和体制机制,着力解决制约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科学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在继续加强公共文化广播电视体育旅游设施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现代科学技术和信息手段应用,更加注重服务能力、队伍建设、资源共享、制度标准建设,努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5、利用资源、重点推进

   发展民族和地域文化;坚持以科学发展和深化改革为动力,调整结构,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坚持用搭建平台与产业集聚提升文化竞争力和影响力;坚持文化与旅游联动,走产业集聚和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发展之路;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坚持民族文化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原则。

 

第八节 总体目标

实施文化强县战略,重点拓宽一批交流合作渠道,建设一批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培育一批文化骨干企业,打造一批民族文化精品,坚持产业和事业“两手抓”、“两到位”。走改革创新之路;着力培育市场主体,走龙头带动之路;发展新兴文化业态,走科技推动之路;抓好项目建设,走项目拉动之路;精心培育文化知名品牌,走内涵提升之路;强化保障机制建设,走政策助推之路;重视人才建设,走智力兴盛之路。至2020年,把我县建设成为文化底蕴增长、文化广播电视体育旅游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富集、具有一定文化影响力的民族文化强县,实现文化产业和文化广播电视体育旅游事业全面发展新突破。

“十三五”期间重点抓好:布局“四大片区”;打造“四个产业”;推进“十三项目标”;完善“四种体系”;至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实现新突破,占GDP比重达5%以上。

一、产业建设主要目标

——充分利用砚山县优越的区位交通优势,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基础,结合与周边资源的联动发展,以及本土和外来文化消费的发展态势,以一批重大项目建设为龙头,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休闲娱乐产业、节庆会展产业和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形成展示多样文化资源,培育多元文化市场,汇集多重文化消费的产业集聚和跨区域联动发展格局。

——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在砚山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凸显,形成产业布局合理,项目集聚带动,产品构成多样的发展态势。文化产业发展达到年均9%的增长率,占GDP的比重逐年递增。 

——文化产业与通道经济的互动进一步加强。在“大通道、大流通”的发展基础上,实现文化产业的“大集聚”,形成以“中国文山·听湖文化产业大观园”为核心,以“平砚文化体验高速通道和文砚文化休闲互动走廊”为延伸,以“阿舍、维摩、阿猛、蚌峨、八嘎”为联动的,集三七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及相关产品体验、展示、节庆、创意、生产、消费等为一体的产业集聚区,带动砚山以及文砚平城市群区域经济社会的“大发展”。

——文化产业与传统农业和特色产业联动进一步提升。传统农业、特色经济的文化内涵不断增加,文化产业与区域旅游产业联动更加紧密,特色旅游产品的文化附加值明显提升。

——文化企业的数量和规模得到较大发展。从业人员比重大幅提高,形成以大型企业为龙头、中小型民营企业为主体、充满活力的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体系。

——文化品牌和文化产业项目进一步增加。培育一批以“真情砚山”为内涵、具有美誉度、影响力和生命力的文化品牌,建设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提升砚山在全州、全省的影响力,实现从文山州“后花园”到“中心文化区”的跨越式发展。

二、事业发展主要目标

(1)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径。着力推进县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实现砚山县民族文化中心、群众艺术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免费开放服务设施建成配备;着力改善农村文化服务设施,重点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网培训学校、农家书屋、农村文化活动室、文化惠民示范村(社区)等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至2020年,建成覆盖全县24个行政村(社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网培训学校、覆盖全县250个自然村农家书屋、覆盖全县200个自然村文化活动室、覆盖全县10个行政村(社区)文化惠民示范村(社区),全县70%以上自然村建有农村文化活动室。

(2)大力改进宣传工作,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实现制作播出数字化,传输交换网络化,经营方式市场化,体制理顺,人才结构优化,机制充满活力,事业全面繁荣,在省、州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县级广播电视台。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更加完备,广播电视节目人口综合覆盖率保持在98%以上。广播电视播出实现节目采集、编辑、制作、存储、传送、播出、分配等系统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建立高清晰度电视节目制作、播出和媒体管理系统;完成数字广播电视节目平台、传输平台、服务平台、监管平台的建设和开发。 

(3)建立和完善符合体育自身发展规律的多元化群众体育服务体系和符合现代体育管理的体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逐步形成政府投入主要用于支持竞技体育的发展,社会力量主要用于发展康体性体育的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通过深入推进全民健身运动,使全县体育场馆等体育设施对外开放比例、开放时间、服务水平等得到明显提高,国民体质得到加强,主要指标接近或达到体育发达城市水平;进一步促进各类体育赛事社会化、商业化和市场化,提高竞技体育的总体实力和水平;场馆设施达到省级先进水平,具备承办大型运动会的条件。

(4)依托民族风情、民俗文化、人文景观等旅游资源,发展特色旅游业。打造江那听胡、阿舍黑巴、蚌峨龙坝岗、盘龙响水龙片区等重点旅游资源,以点带面,推动砚山乡村旅游发展,建成与之相适应的旅游基础设施;推动美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建设力度,提升改造3个省级旅游特色村,新建4个州级旅游特色村。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基础设施良好、生态环境优美,充满活力而又具有砚山特色的旅游业。以政府引导、行业促进、市场推动为方向,科学界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挥政府在法律规范、政策指导、规划控制、资金引导、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培育市场主体和行业中介组织,提高旅游业的市场化水平。

 

第四章 主要任务

 

第九节 布局“四大片区”

依据文砚平城市群战略发展布局与砚山通道经济建设规划,充分利用内部和外部两种资源,重点发展江那听湖片区与平砚、文砚两翼通道在文化资源配置和区域功能提升的优化布局,实现产业集聚与产业拓展在空间上的互动,重点突破周边优势资源合围的态势,推动与文山、丘北、广南、西畴、开远和蒙自的沿边互动发展,实现砚山县 “一中心、一核三聚、T型延展、多点联动”的文化产业四大片区。

一、以盘龙片区为中心的民族文化聚散地

盘龙乡法土龙、响水龙、白石岩3个自然村,分别为壮族、苗族、彝族聚居村寨,民族节庆活动形式多样,壮族三月节、苗族花山节、彝族火把节以及苗族芦笙舞、彝族弦子舞、壮族的草人舞,对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个很好的资源优势,通过举办一些民族文化活动,通过融合民族风情、民族文化、民族饮食、节庆活动,开发有民族特色的集吃、游、购一体的文化旅游项目,充分挖掘砚山民族文化底蕴,开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节庆和体育竞技活动,打造法土龙、响水龙、白石岩等各具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民族饮食与民族旅游相结合的原生态民族风情园区。

二、以江那听湖片区为核心的产业聚集区

依托通道经济交汇的枢纽优势和文砚平城市群的发展战略,转变资源配置方式,集中展示全县优势文化资源和文化产品,汇集互动两广文化产品和服务,跨境吸引以越南、印尼、马来西亚为主的东南亚文化交流,凭借江那听湖片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区位优势,建设“中国文山·听湖生态旅游度假区”,激发产业集聚与辐射效应,强化文化体验、文化展演、文化创意和文化消费的功能,提升“真情砚山”的品牌影响力,努力打造文山州“文化底蕴浓厚、文化要素聚集、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创新活跃”的“重点文化区”,基本实现“融汇滇中、承接两广、辐射东南亚”的小县大城发展格局。

三、以平砚、文砚通道为主体的“T型”延展带

充分彰显以平砚通道为载体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大力推动以平远镇、稼依镇、维摩乡、干河乡、者腊乡、阿猛镇为节点的通道文化旅游,并依托当地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形成“一线串珠”的发展态势,打造“平砚文化体验高速通道”,构筑云南省通道文化发展的示范带。

创意提升以文砚通道为载体的三七文化和民族文化,全面推动以江那镇、盘龙乡为节点的休闲娱乐产业,拓展和延伸以三七产业为主的发展空间和产业链条,形成联动文山市的“文砚文化休闲互动走廊”。

四、以阿舍、维摩、阿猛、蚌峨、八嘎为多点联动发展片

实施合纵连横的发展策略,打破行政区划,联动沿边资源优势实现共同发展。以阿舍黑巴草场为主体,联动开远和蒙自,成为云南自驾旅游的新热点;以维摩—丘北的通道为载体,大力发展民族风情体验和特色餐饮美食,与普者黑旅游形成优势互补;以阿猛红色旅游为主线,主动融入广南和富宁的文化产业开发,实现一体化发展;以蚌峨和八嘎的民族文化和原生态文化为核心,重点整合西畴的特色农副产品资源,培育以农业观光和民族风情为主体的文化产业联动发展片。

d6a6bb8ee5a449bf888df58289ee493f.Jpeg

8fff73e3f96d48408f7dd1e2a39b2a64.Jpeg

第十节 打造“四个产业”

依托砚山县优越的区位交通优势,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基础,结合与周边资源的联动发展,以及本土和外来文化消费的发展态势,以一批重大项目建设为龙头,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休闲娱乐产业、节庆会展产业和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形成展示多样文化资源,培育多元文化市场,汇集多重文化消费的产业集聚和跨区域联动发展格局。

一、文化旅游产业

通道经济是砚山经济发展中的绝对优势,以大通道上各个节点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为内核,发展通道文化旅游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通过各个节点文化消费市场的发展,在“大通道、大流通”的基础上形成“大集聚”,打造“真情砚山”文化品牌,实现砚山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依托平砚高速通道,开发平远***文化、稼依归侨文化、辣椒文化和绿色生态文化、维摩彝族文化和弦子舞、干河彝族文化、者腊的生态文化和红色文化、阿猛的红色文化等为主题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形成沿高速通道各节点的集民族风情体验,地域特色餐饮,特色农业观光等为一体的文化体验高速通道。

——依托文砚快速通道和普者黑机场,以盘龙的苗乡三七科技园为核心,联动文山市,大力开发“中国三七之乡”的文化品牌,沿通道两侧发展以三七文化体验、三七种植观光、三七系列产品展示、三七特色餐饮荟萃等为一体的文化休闲互动走廊。

——依托江那听湖优良的生态环境和突出的区位优势,打造中国文山·听湖文化产业大观园,为大通道形成大集聚提供平台,形成汇集展示文山、两广和东南亚文化资源,推介营销文化产品,以及面向滇中经济圈、泛珠三角经济区、泛北部湾经济区和东南亚的文化产业集聚区,成为文山州的“中心文化区”。

——借助“十二五”期间在建和规划的大通道支线建设,重点加强维摩民族风情体验和地域特色餐饮同丘北普者黑自然风景旅游的联动发展,实现“游在普者黑,体验在维摩”发展格局;加快培育阿猛红色文化、八嘎的原生态文化和蚌峨的民族文化等文化旅游业,加强与广南、富宁和西畴的联动发展,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打破周边合围态势,实现一体化发展。

二、休闲娱乐产业

文砚平城市群作为文山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区域,是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重点区域,是承载产业转移的战略区域,是未来本土和外来文化消费的集中区域。休闲娱乐产业作为城市群发展的重要支撑,发展空间巨大,是砚山未来经济发展的又一增长极。依托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以民族文化特色村镇为建设重点,以城市文化消费需求为核心,大力发展砚山休闲娱乐产业。

——以江那镇砚山县城、诸葛山景区和听湖为核心,依托建设中国文山·听湖文化产业大观园形成的集聚效应,大力发展以室内娱乐、游乐园、休闲健身娱乐,以及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在线娱乐等为主体的休闲娱乐活动。积极引导和组织全民健身活动,促进大众体育健身消费,引进和承办国际国内单项体育赛事,提升砚山城市品位,促进旅游观光、住宿、餐饮的消费,以满足城市文化消费的需求,成为文砚平城市群休闲娱乐的重要增长极。

——抓住平远镇工业园区建设,以及民族文化特色小镇建设的机遇,加快相应休闲娱乐配套设施的建设,重点引导茶室、酒吧、夜总会、歌舞厅、卡拉OK厅、健身中心、电影院线、农家乐等休闲娱乐业的发展,打造文山休闲娱乐的西大门。

——充分利用文砚文化互动走廊的建设,以法土龙、响水龙、白石岩民族文化特色村寨建设为重点,开发集民族歌舞演艺、文化体验、休闲度假、康体运动、特色餐饮等为一体的休闲娱乐活动,成为文山市和砚山县互动发展的休闲娱乐中心。

——依托阿舍乡多元的民族文化资源,以南国草原·黑巴草场为核心,重点开发民族风情体验、生态畜牧观光、摄影、攀岩、高山滑草、高山滑翔、特色餐饮等休闲娱乐活动,成为联动开远、蒙自发展的一个重要休闲娱乐节点。

三、节庆会展产业

节庆会展是推动城市发展、提升文化品牌、促进文化旅游的重要文化产业。依托中国文山·听湖文化产业大观园的会展功能,加强与周边地区节庆的互动,加快本土多元民族节庆的培育,是砚山通道文化旅游业和休闲娱乐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加强与丘北、广南、富宁等地区节庆活动的互动,以三月三、踩花山、跳宫节、花脸节、盘王节、火把节等系列节庆为重点,注重地域个性与资源特色的挖掘,融合民族风情、民族文化、民族饮食,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集吃、游、购一体的节庆活动。

——加强与丘北辣椒节、文山国际三七节的互动,依托稼依辣椒城、无公害蔬菜基地和三七种植等优势资源,大力开发生态文化暨绿色蔬果节,实现文化产业与特色农产品种植产业的互动发展。

——以通道经济快速发展为基础,积极推动与两广、越南等区域的经济交流合作,定期举办区域经济与文化产业等系列会展,成为云南东南部桥头堡建设,以及融合北部湾经济圈的重镇和前沿。

四、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

以砚山手工刺绣为龙头,以中国文山·听湖生态旅游度假区为平台,汇集壮族农民版画和文山手工银饰等民族民间工艺文化品牌,加快本土手工艺品的开发,探索民族民间工艺品多元化发展的道路,把砚山打造成为云南民族民间工艺品开放和利用的示范区。

——在中国文山·听湖生态旅游度假区的建设中,汇集壮族农民版画、手工刺绣、手工银饰,以及彝族弦子制作的工艺大师,集中展示工艺文化品牌,保护和传承砚山工艺文化和技艺,打造民族民间工艺大师园区。

——对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和广阔市场前景的砚山刺绣产业进行扶持,建设以维摩白沙坡村为核心,辐射维摩、干河、盘龙的刺绣产业基地,积极推动“公司+协会+农户”的组织形式。进一步提升创意水平,上下延伸产业链,在实现高端化、精品化、礼品化发展的同时,加快特色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加强三七系列产品以及相关产品特色包装的创意,形成具有规模的民族民间工艺品特色产业集群。

——加快窑上手工土陶的开发和利用,在制作工艺提升的基础上,保持土陶原有风格,推广公司+农户的组织形式,开展制陶体验项目,推动特色旅游产品开发和辣椒等土特产品特色包装的多元化发展。

 

第十一节 实施“十三项重点项目”

抓住国家文化兴国战略部署,充分挖掘优势资源基础、依托“通道”经济、突出项目带动和市场导向作用,通过具体项目的实施,实现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良性互动、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提升地区软实力、凸显区域发展特色和亮点、形成市场竞争力,以期推动砚山文化产业的发展,增加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

一、重点项目总体情况

“十三五”期间,抓好文化产业重大项目建设,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总体规划及相关规划,重点规划推进实施“十三项重点项目”,项目概算总投资741997万元。其中:新增加项目有11项,估算投资543997万元;“十二五”规划、“三农规划”结转的项目有2项,估算投资198000万元。

二、重点项目内容

1.砚山听湖生态旅游度假区

项目意义:听湖片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极为便利,与砚山县城紧紧相连,距文山机场5公里,距州府文山市35公里,库容量1758万立方米。听湖景区旅游资源独具特色,水库中孤立的五座小岛,各具特色,因形态逼真,组合后被分别寓名为“雄鹰击水”、“蟒蛇吸水”、“龟蛇戏水”。水域烟波浩淼,库区周围被各类水保林、经济林、风景林所环抱,整个区域为绿茵、花卉、草坪所簇拥,再加上蓝天、碧水、轻舟、鱼鹰,将听湖装点得如诗如画,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生态旅游度假社区项目涵盖听湖中心景区、诸葛山景点、城市风光景点及普者黑机场沿线休闲观光区。江那听湖片区坐落于文砚平城市群的核极之一——砚山县城的东北部,位于广昆高速通道和文砚快速通道的交汇点,风景优美,水域宽广,自然生态环境良好,区位优势尤其突出。在砚山县文化产业跨越式大发展战略中,听湖片区在“大通道、大流通”的发展中,最具备“大集聚”的条件,通过砚山听湖生态旅游度假区的建设,汇集全州、两广和东南亚的文化资源和文化产品,形成文化产业集聚区,带动砚山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成为文山州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核极。

建设地点:江那镇听湖沿岸及周边区域

项目内容:

——借助砚山县“保护母亲河、绿化砚山大地”的行动,加强对听湖周边违章建筑及污染源的整治力度,加快恢复和提升听湖生态环境的质量,为园区的建设奠定良好的生态基础。

——依托听湖进一步改善的生态环境,以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为理念,在听湖水域沿边打造听湖文化体验公园,以文化广场、博物馆、民族风情长廊、休闲娱乐设施等为载体,集中展示文山州三七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以及东南亚异域文化,建设成为砚山的“后花园”和文山文化的“眼睛”。

——在听湖的北部,依托布标现代物流园区,以砚平高速公路为界,打造听湖文化资源与文化产品大集。以生态旅游小镇建设为载体,创意设计民族文化、三七文化、辣椒文化、归侨农场文化等特色街区,展示售卖以独特文化为内涵的相关系列产品,实现文化产业与现代农业,文化产业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发展。同时,规划民族民间工艺品园区,汇集文山刺绣、民族银饰、农民版画、彝族弦子等工艺品牌和相关工艺大师,建设集创意与销售、体验与培训、保护与传承为一体的民族民间工艺品园区。

——在听湖左岸,依托普者黑机场,以文砚快速通道为界,打造听湖国际文化会展中心。充分利用砚山周边节庆资源,通过联动发展策略,大力发展节庆会展产业。在加强与三七国际节、辣椒节等传统节庆活动进行会展互动的基础上,创意开发稼依生态文化暨绿色蔬果节、归侨农场文化节等砚山特色节庆会展,积极开展与两广和东南亚文化及相关产业的节庆会展,实现多样文化交流、多元产业互动的发展态势,成为文山州最高级别的国际文化会展中心,以及滇东南的主要节庆会展基地。

——在听湖国际文化会展中心下方,沿文砚快速通道两侧,以砚山县城为界,建设汇集多元民族美食文化和东南亚独特餐饮文化为主体的听湖美食文化走廊,为文化旅游提供重要支撑,成为文砚平城市群餐饮服务业发展的亮点。

——在听湖的南部,依托砚山县城区和工业园区,建设听湖休闲娱乐带,以生态森林公园建设为载体,开发以室内娱乐、游乐园、休闲健身娱乐等为主体的休闲娱乐活动,形成对砚山县城、文化产业园区,以及工业园区在休闲娱乐功能上的支撑,打造成为文山州休闲娱乐的重要增长点。

——充分考虑文化产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以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模式改造和提升工业园区,提高园区入驻门槛,对现有企业严格实施环境标准,实现对听湖环境影响的零排放、零污染。吸引滇中、两广、东南亚等区域高科技行业进驻,推动文化产业与现代科技的互动发展,打造成为云南省生态工业园区的示范点。

建设规模:一是交通项目;环湖大道及配套设施和旅游交通基本网络、生态公园步行栈道、中央休闲度假区交通主要道路。二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电力、通讯、给水、排水、停车场、游船码头、景区绿化;环卫设施建设项目:旅游厕所、垃圾转运站、垃圾收集点和废物箱。三是休闲度假区;七都会议中心、精品SPA度假酒店、风尚会所、高端户外运动主题园、嘉年华主题乐园、自驾营地、居住组团。四是旅游综合服务区;旅游集散中心、游客接待服务中心、七都民族文化旅游小镇、七都风情街。五是乡村休闲区;休闲农园、壮乡风情园。六是休闲娱乐城;娱乐设施。七是城市生态公园;生态恢复。八是旅游用地开发。概算总投资330000万元,“十三五”期间估算总投资190000万元。

建设时间:2016-2020年。2016-2017年每年投入50000万元,投入100000万元;2018-2020年每年投入30000万元,投入90000万元。

资金来源:上级补助38000万元,自筹115000万元,贷款37000万元。

2.砚山空港旅游经济圈

项目意义:砚山气候宜人,环境优美,经济持续发展,在普者黑机场周边区域内自然、文化等旅游资源富集,发展空港旅游经济圈具有一定的地域和区位优势。普者黑机场距砚山县城10公里,砚山空港旅游经济圈涵盖法土龙、普者黑机场至八嘎乡岔路(文砚老公路)沿线间区域。空港经济对一个地方的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具有重要影响力,也将增加当地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以普者黑机场为核心发展起来的空港旅游经济圈内,不仅仅有简单的旅客交通和货物运输设施,在机场周边的15公里区域,可建设写字楼、酒店、物流和商品加工区。不仅带来周边物流等产业的发展,还将形成产业人口的聚集,而旅客和产业人口的会合,也将形成强大的消费力,带动房地产、商贸等关联产业的发展。依托区域内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将形成新的经济增长链,带动砚山经济社会的发展。

建设地点:盘龙乡法土龙、普者黑机场至八嘎岔路(文砚老公路)沿线之间区域。

项目内容:

——空港以流量经济作用于区域经济,带动区域GDP、就业增长和产业集聚。以现代服务业为先导,在砚山空港旅游经济圈内打造集商务商贸、现代物流、人居休闲、办公等功能于一体的旅游经济圈。

——以普者黑机场、航空飞行训练基地为依托,大力发展空港物流、会展经济、餐饮、酒店等娱乐和休闲现代服务业;以盘龙乡法土龙、响水龙、白石岩村民族文化资源为依托,发展壮、苗、彝民族文化旅游;以砚山县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跃兴园林植物园、苗乡三七科技示范园为依托,大力发展苗圃、花卉等植物观赏园和三七文化体验走廊;以新民水库周边区域为依托,建设水上娱乐、康体养生、八嘎岔路(文砚新路)至八嘎岔路(文砚老公路)5公里景观大道等项目。

——重点开发主题娱乐、休闲度假等旅游产业,培育发展特色文化旅游、生态居住,打造休闲娱乐景观带,形成集行政办公、商贸金融、旅游集散、文化娱乐、体育休闲、会议会展、生态居住、物流仓储为一体的综合城市功能区,成为砚山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建设规模:①建设航空酒店;规划用地10亩,位于普者黑机场出口左下口10米旁边的荒坡上。②建设黑泥荷花观赏园;规划用地2000亩,位于普者黑机场出口50米右下口洼地,通过从新民水库引水,蓄水建黑泥荷花观赏园。③建设新民水库水上娱乐项目;在新民水库建水上摩天轮等水上设施,打造成集快艇、摩托艇、水边烧烤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旅游避暑胜地。④建设康体养生疗养院;规划用地10亩,位于新民水库旁。⑤建设植物观赏园;位于冬瓜村至新民水库旁,依托跃兴植物园等资源建设。⑥建设景观大道;规划用地300亩,把八嘎岔路(文砚新公路)至八嘎岔路(文砚老公路)之间5公里的水泥路扩建成50米宽的景观大道。概算总投资250000万元。

建设时间:2016-2020年。2016-2020年每年投入50000万元,投入250000万元。

资金来源:上级补助100000万元;自筹100000万元;银行贷款50000。

3.砚山县幕菲勒彝族文化体验区

项目意义:维摩乡幕菲勒彝族民族文化体验区项目地处维摩彝族乡政府所在地碳房社区,砚山县西北方向,距离砚山县城20公里,距丘北普者黑4A级风景区60公里,衡昆高速G80、国道323线和省道S207二级公路汇聚于碳房,距离文山机场25公里,项目建设所在地是通往国家级4A级景区普者黑的必经之地,优越的地理位置、交通通达条件和本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在碳房社区打造彝族民族文化体验区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基础,对周边经济的拉动意义十分明显。

建设地点:维摩乡碳房社区高速公路下站口右侧

项目内容:

——以碳房为中心点,周边的村寨有幕菲勒、黑渔洞、迷底邑、白沙坡、红土塘、吊井、海子边,沿伸到干河乡的有大渔塘、小渔塘、红舍克、倮邑泥,江那镇的有法依老寨、法依新寨、铳卡、舍木那、小克底等村寨,整个片区全部是彝族,民族风情浓郁,民间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民族文化特色鲜明。

——以彝族弦子舞为核心的原生态非物质文化为精髓,村寨优美自然环境为依托,以民族风情体验、乡村自然体验、休闲度假为形式,集文化性、艺术性、自然性为一体的歌舞民族文化打造碳房民族文化风情旅游体验区,以彝族文化推动旅游业发展,以旅游业促进彝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带动少数民族地区全方位的经济发展。

——围绕打造幕菲勒彝族文化体验区的要求,注重当地自然旅游资源与民族历史文化底蕴等综合要素,以彝族历史文化和时尚文化资源禀赋为依托,以旅游为主导,以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园区的核心和支柱产业,开发相关的系列文化旅游产品,

——特色旅游产品以正在实施申报的“维摩彝族弦子舞之乡”为契机和最具彝族传统特色的歌舞“顶灯跳弦”,依托彝族传统文艺、饮食、节庆为重点,挖掘彝族文化精髓,以省内、国内和国际旅游市场为导向,重点建设民族文化广场、彝族特色饮食街、彝族歌舞传承表演中心、民族特色购物中心。以彝族传统文化、“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彝族特色餐饮文化、彝民服饰文化、彝族民间工艺文化等为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围绕休闲度假、民族文化观光、农业体验等旅游要素,规划安排1-2天的旅游产品和活动项目,旅游线路产品以碳房民族文化风情旅游体验区的旅游线路为基础,划分区内和跨区域两条旅游线路,游程近期安排为一日游为主,以适应周末游、家庭游;中长期逐步发展为二日游为主的民族乡村休闲度假游。

建设规模:规划占地205亩,民族风情旅游体验区,包括大型彝族文化广场(太阳历民族文化广场)、民族文化传承馆、彝族歌舞传承表演中心、民族特色民居(商、住、旅结合设计)、彝族特色饮食街、彝族特色工艺品开发中心及体验区景观、环卫、给排水、通信管网、电气、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其中:太阳历民族文化广场占地500平方米;民族文化传承馆占地500平方米,建筑面积900平方米。估算总投资40000万元。

建设时间:2016-2020年。2016年投入6000万元;2017年投入4000万元;2018年投入8000万元;2019年投入12000万元;2020年投入10000万元。

资金来源:上级补助39000万元,地方筹措1000万元。

4.砚山县龙坝岗高山草场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区

项目意义:龙坝岗高山草场涵盖者腊、蚌峨、阿猛3个乡镇部分自然村。蚌峨乡地处砚山县东南部,“蚌峨”系壮语,意为“山脚的泉井”,拟规划建设的龙坝岗高山草场生态旅游休闲旅游度假园区位于蚌峨乡六掌村民委六诏山脉,项目所在地距砚山县城32公里,(其中20公里为高速公路),距离文山机场45公里。通过项目的实施,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增加群众收入。

建设地点:涉及三个乡镇(蚌峨乡龙坝岗,者腊乡批穴村,阿猛镇六合村、地都村)。

项目内容:

——蚌峨乡龙坝岗高山草场可建摩托车越野车道、牧区栈道、观景台、停车场、自驾游营地、旅游环保厕所等旅游基础设施,休闲观光体验项目可建观光果园、蔬菜种植地体验区、饮食加工体验区、水岸休闲长廊、水岸垂钓中心、水上娱乐项目、野生菌采摘区及壮家特色吊角楼民居。

——者腊乡批穴村坡地草场可建滑草场、跑马场、野外露营地、射箭场、畜牧代养场、果蔬代种管理体验区、野外野炊体验区、壮家特色餐饮、停车场、草场娱乐设施及旅游基础设施。

——阿猛镇六合村、地都村可选择种植油菜、花卉、万寿菊、等经济作物,吸引游客,增加游客流量。

——六掌高山草场生态休闲观光旅游度假园区围绕“乡村旅游、生态休闲旅游、生态人居、休闲体验”四大重点,集“旅游、休闲观光、娱乐、建身、餐饮”为一体,满足游客都市贵人“乡村环境、田野体验、高尚休闲”的生活方式,为游客“远离城市喧嚣、体验质朴民风民俗、回归自然幽静的田野生活”提供休闲娱乐场所。

建设规模:规划面积有30000亩,基础设施用地200亩。内建:1.滑草100亩;2.骑马400亩;3.水岸长廊、垂钓100亩;4.休闲娱乐农庄50亩;5.停车场;6.旅游厕所 7.草场植被复垦8000亩 8.草场观景台  9.山地自行车(摩托车)赛道  10、自驾车营地11、观光果园12、饮食加工体验区13、蔬菜种植基地14、水上娱乐项目15、跑马场16、野外露营地17、畜牧代养场18、意外野炊体验区19、花卉种植区20、精品农庄21、赏花大道22、壮家吊脚楼23.果蔬农作物代种区  24.畜牧代养区  25.花卉基地(经济作物) 26.旅游基础设施。蚌峨乡龙坝岗拟建设高山草场10000亩,现已经完成复垦种草3000余亩,山脚是国家投资在建的六诏水库,水库下游是千亩连片的蔬菜基地六掌坝子;者腊乡批血村拟建人工复垦种草7000亩,现已完成坡地复垦种草5000余亩,畜牧养殖已初步成型;阿猛镇六合村、地都村新建休闲农业精品农庄、赏花栈道、观光大道、壮族特色篝火晚会广场、露营体验区及旅游厕所、停车场等旅游基础设施。估算总投资30000万元;“十三五”期间需完成投资估算23000万元。

建设时间:2016-2020年。2016年投入3000万元;2017-2020年每年投入5000万元,投入20000万元。

资金来源:上级补助7000万元,地方筹措13000万元,银行贷款3000万元。

5.砚山县盘龙民族文化特色风情园

项目意义:原生态民族风情园内有彝族、壮族、苗族三个村寨,民族节庆活动形式多样,苗族花山节、壮族三月节、彝族火把节以及苗族芦笙舞、彝族弦子舞、壮族的草人舞,对发展民族文化旅游是个很好的资源优势,通过举办一些民族文化活动,通过融合民族风情、民族文化、民族饮食、节庆活动,开发有民族特色的集工艺品、吃、游、购一体的文化旅游项目,来做大做强砚山文化产业。通过实施少数民族村寨建设工程,保护、恢复与发展少数民族的物质性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民族村寨基础设施建设,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历史文化,体现民族文化特色,引导农牧民群众树立新观念,改变生活方式,注重生活质量,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将民族文化特色风情园建设成为文(山)砚(山)“两山”的后花园,想休闲捶钓就到法土龙、想餐饮娱乐就到响水龙、想观光锻炼就到白石岩。掌握民族特色村寨的历史沿革、民族特色、发展潜力和保护信息,通过项目带动和政策优惠方式建设特色村寨,改善村容村貌,传承特色文化元素和符号,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增强特色村寨综合发展能力和竞争力,提高群众文化素质,改善群众生活水平,增加群众收入。将民族村寨建设为乡村休闲、生活体验、人文体悟等融为一体的民族村寨开发,通过建设民族村寨,传承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把传统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促进产业经济发展,提高民族地区农民收入,使特色村寨建设成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民心工程,为群众增收致富培植载体,保护和发展特色民居、繁荣民族文化、增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从而带动我县文化产业发展。

建设地点:法土龙、响水龙、白石岩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村寨。

项目内容:

——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原则,根据不同民族村寨的区域特点和民族情况,科学规划,合理选点,因时因地确定民族村寨建设内容,强调发展重点,提供配套设施,制定具体的项目实施方案,落实民族村寨发展规划,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开发民族村寨的文化资源,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大力开发旅游产业和特色商品的交换,将村寨建设与广大农民群众增收结合起来。

——以法土龙、响水龙、白石岩民族村寨为载体,以盘龙乡法土龙村壮族“棒棒灯”、平远镇大新壮族“草人舞”、维摩乡黑鱼洞村“弦子舞”为文化内涵,开发壮苗彝民族文化风情园。以文山市、砚山县城镇居民和机场流动客流为目标消费群体,重点挖掘民族文化深层次内涵,使之转化为具有民族性、娱乐性、消遣性的歌舞节目,转化为人们喜闻乐见的精品节目,同时配套民族餐饮、风俗习惯、民间节日、文化设施等项目,完善民族文化风情园的产业发展要素。

——开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节庆和体育竞技活动,打造法土龙、响水龙、白石岩等各具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民族饮食与民族旅游相结合的原生态民族风情园。通过融合民族风情、民族文化、民族饮食、节庆活动,把民族文化和旅游有机融合,充分整合三个村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民族特色。

——法土龙壮族特色农业旅游观光示范村,即把法土龙村建设成为垂钓、休闲娱乐、体验农业等为一体的具有壮族特色村寨;整合现有水资源优势,以“一街三区”为功能布局 ,形成壮家民族特色小吃一条街、壮族休闲娱乐区、壮家村落核心保护区、壮家民族风情体验区四大主题功能区。打造以“水”为亮点,休闲娱乐为主题,民族小吃为特色,梯田景观和田园风光为吸引点的壮族特色农业旅游观光示范村。

——响水龙苗族民俗活动体验示范村,即把响水龙建设成为以民族体育竞技为看点,苗族手工刺绣业和苗族传统的“大块鸡大块狗肉”为吸引点,全力发展服务业等为一体的苗族特色村寨;依托响水龙民俗文化及餐饮发展初具规模的条件,在原有基础上对苗家居住区进行适当改造规划,以“两街三场”为功能布局,打造苗家特色美食街、少数民族服装展示风情步行街、苗族美食广场、民族文化团结广场、苗族民俗竞技活动体验场。

——白石岩彝族特色原生态文明示范村,即把白石岩村建设成为登山锻炼、旅游观光等为一体的彝族特色村寨;整合白石岩原生态资源,以“两区三园”的功能布局,形成彝族核心村落保护区、少数民族运动体验区、户外运动园、农业体验园、果林采摘园五个主题功能区。通过引进特色产业项目,拉动区域发展,打造具有彝族特色的生态文明示范村。

建设规模:规划占地1000亩。包括:一是建设壮族、苗族、彝族传习馆。壮族传习馆占地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苗族传习馆占地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彝族传习馆占地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平方米;二是在白石岩村建休闲度假区。包括休闲度假、观光、餐饮、健身、有机食品体验、农耕文化保护与开发等项目为一体的生态园,内建自行车自驾营地、跑道8500米,三是提升“棒棒灯”、“草人舞”、“弦子舞”民族文化品牌。估算总投资20000万元。

建设时间:2016-2020年。2016-2020年每年投入4000万元,投入20000万元。

资金来源:上级补助12000万元,地方筹措8000万元。

6.苗乡三七文化体验走廊

项目意义:三七是文山州的优势资源,砚山作为三七的主要产地,进行三七产品的文化营销有积极的意义。砚山县在长期的三七栽培过程中,创造了独特的三七文化,三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但需要技术和营销环节的突破,更需要文化底蕴作为支撑。目前,以文山市为中心的三七加工、科研、交易平台建设已经逐渐形成并完善,但缺乏与三七种植相关的深厚文化底蕴挖掘和整理。砚山县以体验为亮点的三七文化的打造,将有利于丰富三七文化内涵,为三七产业的发展注入文化意蕴,提升三七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同时形成极富地方特色的文化体验项目。充分利用砚山县三七主要种植的优势和自身的区位、资源、通道等优势,通过苗乡三七文化体验项目的建设,扩大三七文化的认知范围,使砚山县“三七之乡”实至名归,三七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形成系列三七体验产品,改变砚山县在全州三七文化发展中定位模糊的现象,在全州、全省产生较大的影响力。苗乡三七文化体验项目的建设,有利于抓住云南省大力发展“云药”产业的机遇,同时与文山州政府将三七列为重要产业进行培育和支持的战略目标相吻合,对推进三七产业的快速发展有重要意义,能产生积极的社会经济效益;突破产业界限,借助特色产业优势和独特文化资源,积极促进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特色产业的结合,实现产业联动发展;砚山县以三七种植地和三七文化体验项目为主要发展方向,有利于填补三七产品中文化意蕴挖掘不够的弱项,从而形成三七品牌战略实施的合力;延伸三七产业链,把文化创意注入传统产业,提升三七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大量基础设施的新建和一些新项目的开发,能够增加对游客的接待能力,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此消费,在推动第三产业发展的同时,带动第一、第二产业发展,从而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还能够促进资源、管理、人员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开拓文化产业发展的广阔空间。

建设地点:苗乡三七科技示范园附近及文砚交通道路沿线选址建设。

项目内容:

——打造三七文化走廊。以苗乡三七科技园为中心,依托砚山至文山高速公路便捷的通道优势和空港优势,利用沿线大片三七的种植景观,打造连接三七种植区和交易区的三七文化走廊,在三七文化走廊沿线树立广告牌标识,加大宣传,沿线布局自然博物馆、三七特色养生餐饮会所等节点。

——建设三七自然博物馆。利用三七的历史文化价值、美学价值和保健实用价值,吸引旅游者了解三七养生知识。以优美的环境为条件,以三七产业为基础,以种植区多样性的自然景观和特定历史文化景观为依托,以丰富的三七文化内涵和绚丽多彩的民风民俗为内容开展,涵盖观光、求知、体验、娱乐、购物、度假等多种旅游功能,包括种植园、民族风情建筑,三七文化普及、保健养生知识学习和民风民俗展演等,形成集种植、加工、文化、旅游为一体的全新产业模式。

——拍摄“三七文化”系列影视剧。充分挖掘砚山三七文化的民间传说,结合现代生活元素,编写系列三七文化的影视剧本,以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的方式,拍摄系列影视剧,并在全国范围内放映,以便更好地传播和提升砚山三七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设计“三七之乡”视觉形象识别系统。在设计中注入了现代时尚文化元素和潮流的健康养生理念,形成整体的视觉形象识别系统,强化砚山县三七种植主产地的对外宣传。

——三七主题餐厅。结合砚山县特色饮食和三七保健膳食,建立三七主题餐厅,餐厅的风格设定和菜品设计均以三七为主题,目前文山州以三七为主或以三七为配料的菜肴多达上百种,可以在三七主题餐厅中实现三七菜品荟萃,同时售卖以三七作为原料的食品如三七含片、三七调料、三七花茶、三七粉、三七酒等,倡导保健与美食并重,趋迎现代生活理念。

——三七体验酒店。设计既具有民族风情,又具有现代特征的体验式酒店,满足不断增长的休闲消费需求。体验式酒店以三七为主题,通过三七的种植构成酒店原生态的特色环境,让宾客充分体验三七的成长过程。酒店中可以同时开设瑜伽练习、三七健康养生堂、三七美容会所等设施。利用较为成熟的丘北普者黑、广南坝美等旅游目的地的辐射力,以三七文化体验为主要卖点,发展不同于自然山水的差异化产品,分流一部分客源,形成融合旅游、度假、养生的体验模式。

建设规模:规划占地100亩。建三七体验馆、三七自然博物馆、三七体验餐厅、三七健康养生堂、三七美容会所等设施。估算总投资20000万元。

建设时间:2016-2020年。2016-2020年每年投入4000万元,共投入20000万元。

资金来源:上级补助10000万元,自筹5000万元,银行贷款5000万元。

7.诸葛山文化休闲娱乐基地

项目意义:诸葛山位于砚山县城南部,距县城3公里,紧靠文砚老公路,水泥路面已贯通至诸葛山庄,交通十分便利。区域内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自然优越,气候宜人。同时,周边民族村寨较为集聚,民俗文化丰富多彩。20世纪90年代末,诸葛山就作为旅游区进行了初步开发,成为砚山及周边休闲娱乐的重要景区。随着砚山未来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借助在区位上能与听湖文化产业园协同开发的优势,诸葛山景区极具文化休闲旅游的开发价值,对拓展砚山文化消费空间,丰富休闲娱乐项目,具有较为重要的推动作用。诸葛山景区占地12.9平方公里,山林茂盛,山峦叠翠,有云南松、东瓜、桉树等树种,植被覆盖率80%,山上诸葛庙史建于元末明初时期,后于清同治9年扩建。庙中诸葛亮、关圣帝、文昌帝、观音、大阳帝、土地神等塑像神态逼真,惜毁于十年动乱,1979年群众捐资重建。1995年以来,县人民政府把诸葛山列为景区进行开发,修建了孔明山庄、孔明湖、孔明亭及游路等。通过开发诸葛山片区,打造休闲文化娱乐新基地,形成以诸葛山景区为核心,带动周边民族村寨共同发展的态势,并与听湖文化产业园区、苗乡三七文化体验走廊、系列民族文化旅游特色村寨、窑上土陶艺术文化村等项目连为一体,吸引本土和周边区域的周末、度假、自驾游消费群体,加强文化和旅游的互动,促进砚山文化旅游业发展,提高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就业率,成为砚山文化旅游业与休闲娱乐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之一。

建设地点:江那镇诸葛山及周边区域

项目内容:

——全面对诸葛山的生态环境以及基础设施进行系统规划和维护,细化诸葛山景区及周边村寨的交通组织,依托重点项目规划的建设进度和投资资金,加快推进诸葛山生态文化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下一步文化休闲娱乐项目的招商引资奠定坚实基础。

——充分营销三国时期诸葛亮曾经在此驻兵,修建城壕,巩固战略阵地的历史传说,依托民众对诸葛亮的信仰和崇拜,广积民间资本,重点对现有诸葛庙进行修葺和扩建。同时,依托文山市志记载的“年宵火”一事,引入以“天下太平,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黎民安康”为主题的节庆活动,把“年宵火”和“孔明灯”巧妙的结合起来,创意移动灯饰作为载体,打造具有砚山特色的诸葛文化体验活动。

——充分利用诸葛山现有的诸葛山庄、孔明湖等景点,通过招商引资的形式,对其进行改建和扩建。在建筑设计上要充分融入诸葛文化元素,要充分考虑未来能够满足文化旅游需求的文化服务设施,以及文化活动空间,形成集休闲、娱乐、购物、餐饮为一体的旅游区。

——充分挖掘诸葛山周边民族村寨具有的独特、丰富的民俗文化,以路德、法龙、回龙、龙树脚、小水井、脚侧龙、郊址、窑上等民族村寨为基础,打造民族文化特色村寨,通过“一村一品”方式的引导发展,通过砚山历史名人纪念馆的修建,形成以融入诸葛山核心景区为一体的民俗文化体验环带。

建设规模:基础设施用地50亩。扩建和完善现有设施,扩建和完善现有设施,对诸葛庙进行修葺和扩建,打造孔明湖,巩固和挖掘诸葛亮屯兵的历史传说,融入诸葛文化的建筑和设施,打造民俗文化体验环带和地方特色文化消费场所诸葛山打造成民俗文化体验环带。打造一个供游客、本地消费群体能够通过吃、玩、购、逛、闲得到身心放松、休息和娱乐,留得住游客的地方特色文化消费场所。估算总投资20000万元;“十三五”期间投资10000万元。

建设时间:2016-2020年。2016-2020年每年投入2000万元,共投入10000万元。

资金来源:上级补助5000万元,地方筹措5000万元。

8.砚山县“南国草原”旅游开发

项目意义:黑巴草场处于砚山、开远、蒙自三县(市)的交界,总面积8万余亩,有“南国草原”之称,风光秀丽,目前仅有天圣牧业公司对黑巴草场进行开发,以牧业为主,开发项目单一,黑巴草场的资源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对黑巴草场进行集种、养、加工及牧业观光、民俗风情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开发,有利于探索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路子,该项目在资源、区位等方面优势凸显,前景广阔,项目的建成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带动当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和无公害农牧产品、度假娱乐等行业的发展;项目实施后可提高群众的生态、科技、环境意识,有利于促进和谐乡村建设;有利于周边村寨基础设施建设的改善,辐射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周边农民直接、间接参与服务,促进群众脱贫致富。通过黑巴草场的建设,改变目前单一开发的现状,借助毗邻红河州的区位特点,借力红河州较为成熟的旅游市场,开拓多元化的发展战略,建设砚山县旅游新地标。

建设地点:黑巴草场及周围村寨

项目内容:

——推进高山草场运动休闲项目的规划创意。黑巴草场有进行高山运动的条件和资源,通过建立山地运动会所,开展滑雪、滑草、滑翔、草地排球、山地野战等四季皆宜的动感运动项目及各种户外拓展项目。

——与蒙自、开远形成旅游环线。黑巴草场与红河州交界,毗邻红河州州府蒙自市和红河州重要工业城市开远,充分发挥该地区的区位优势,形成“蒙自―黑巴草场―普者黑”旅游环线,打造砚山绿色生态旅游品牌;充分利用红河州打造法式风情旅游的契机,利用黑巴草场和鲁都克教堂的自然风情和人文历史,形成法式风情旅游线路在砚山境内的延伸。

——开展自驾游活动。自驾游有张扬个性、崇尚自由的特点,黑巴草场沿线自然景观丰富,民俗风情浓郁,具备自驾游所需的吸引力。联手汽车俱乐部、车友会组织大型自驾游活动,设计合理的自驾游方案,形成自驾游的经典线路。

——生态牧业观光。依托生态优势推进观光畜牧业发展,将畜牧业、乳制品业与生态旅游、休闲观光的开发结合,既发展牧业、乳品制造,又进行采摘、野营等山野情趣体验,在主要观景区种植优良草种、建设围栏、游道、休息亭、观光平台等设施。

——摄影、写生等高端文化体验基地。与摄影家协会、美术家协会等机构联合建立文化体验基地,举办黑巴草场专题摄影、绘画作品展览,提高黑巴草场的知名度。通过与蜂鸟、色影无忌、poco等国内著名摄影网站合作,专题推介黑巴草场,展示摄影作品,通过对最佳拍摄季节、最佳拍摄地点、最佳拍摄时间等方面的研讨,吸引艺术爱好者前往。与有关机构合作建成摄影创作基地,提供摄影导拍、导游、餐饮、住宿、土特产等服务,可设摄影作品交流区、品茗区、自助洗衣区、宽带上网区等,不定期开设讲座,专家点评,影友互动交流等活动。与大专院校合作,建立写生基地,每年定期召集美术专业学生到黑巴草场临景写生,创作优秀作品。

——风情村寨建设。草场景区为彝族、苗族聚居地,具有良好的自然景观和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民间手工艺久负盛名,苗族妇女用自纺的土布缝制的苗族服饰,彝族妇女用自纺的土布缝制带有十字架的天主教徒服饰特色鲜明,少数民族风情独特,有每星期天在鲁都克天主教堂举行的朝拜活动,一年一度的彝族火把节、9月草马节、12月25日圣诞节、苗族花山节等。以黑巴草场的自然风光与鲁都克教堂浓郁的人文历史风情资源相结合,建设风情民族村寨。

——民俗文化—“羊圈楼”建设。在阿舍乡鲁都克等彝族聚居区以前一直有一种民族风俗,女孩一到待嫁年龄,家人就为其在羊圈上建一高楼,提供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地方,俗称“爬羊圈”。开发彝族的“羊圈楼”民俗文化,形成旅游新亮点。

建设规模:规划用地300亩。建设项目:1. “羊圈楼”彝族风情民居60间,每间建筑为两层;2. 民族文化运动场(赛马场、斗牛场、摔跤场、射箭场等);3.18公里牧区栈道;4.滑草场;5.现代刺激项目;6.攀岩训练基地;7.马术观光;8、旅游厕所;9.旅游接待中心;10.草场植被复垦30000亩(未含征地费用)。估算总投资16000万元;“十三五”完成投资8000万元。

建设时间:2016-2020年。2016投入1000万元;2017-2019年每年投入2000万元,投入6000万元;2020年投入1000万元。

资金来源:上级补助1400万元,地方筹措5200万元,银行贷款1400万元。

9.砚山县窑上土陶艺术文化村

项目意义:窑上村有悠久的土陶烧制历史,产品具有一定的地方文化特色,但工艺较为落后,产品种类单一,只能生产简单的传统产品,同时生产流程采用旧式方法,缺乏科学改良,规模偏小,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传统制陶工艺劳动强度大,生产加工周期长,制陶成本高,陶器价格低,土陶烧制日益萎缩,后继乏人,村民普遍有改善制作工艺、扩大规模的诉求。通过对窑上土陶文化村的建设,打破土陶生产日益萎缩的局面,针对多元化的市场需求,采用多元化的发展战略,既保留原有的市场,满足低端消费的需求,又通过创意提升产品的价值,形成旅游市场上的地方手工艺产品,并通过与现代企业的合作,进入现代产品生产链条,焕发传统土陶的生机和活力,拉动砚山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提升产业水平。

建设地点:江那镇窑上村。

项目内容:

——引入企业模式,加大资金投入,实现产品升级改造和生产规模扩大。土陶制品以生活用品为主,在广大农村地区仍然有一定的市场,但由于制作粗糙,售价较低,影响了农民制陶的积极性。满足本地消费市场和周边州县对土陶生活用品的需求,积极寻求资金来源渠道,引入企业模式,整合窑上村以家庭为单位的作坊生产模式,加大资金投入,进行技术改造,使产品的工艺提高,规模扩大。

——建立土陶文化产业合作社,以土陶合作经营户联合经营为主,组建新型土陶联合生产经营合作社,合作社具有土陶展示销售、教育培训、产品开发等功能,为土陶产业联合经营,壮大发展打实基础。

——突破传统的日常用品范围,研发生产较为精美的产品,如园艺用的景观艺术花盆、装饰陶罐,建筑用的土陶脊、瓦、垄、滴水等仿古材料产品,使土陶产品的发展空间得到拓展。

——土陶制品由日用器具向地方特色手工艺品转化。土陶制品有一定的文化意蕴,在注重传承历史文化、弘扬传统文明的同时,还需结合现代艺术,为土陶注入新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造型。政府积极扶持,在产品的定位、设计、宣传、营销、推广等环节发挥主动性,形成示范效应,带动全行业发展。文化艺术部门帮助完成产品的设计方案,结合现代审美习惯和设计手段,充分发挥土陶材质及工艺的特性,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手工艺产品,进入文山州乃至云南省旅游市场。

——拓展市场,为优势特色产品提供包装。土陶产品具有结构紧密、不渗漏,耐酸碱,无毒无害等特点,是酒、食品储存首选,砚山县盛产辣椒、蔬菜等产品,土陶生产与相关企业合作,通过工艺的改进和外观设计,保留土陶产品的原有风貌和特色,加入现代美学元素,为砚山县的辣椒、酒、花生油、咸菜等特色产品提供包装,使地方优势特色产品与富有文化元素的包装相得益彰,体现产品的文化个性,同时打开土陶大批量生产的市场。 

——DIY(陶艺)制陶活动。窑上村制陶历史悠久,全村大多数农户从事土陶的烧制,村里有多座土窑,均保留着传统土陶生产工艺,造就了窑上村独特而丰富的土陶文化氛围。窑上村距离县城较近,交通方便,村容整洁,适宜开展以休闲娱乐和土陶制作体验为主体的旅游项目。依托已经建成的土陶文化墙和小广场,开展土陶制作工艺DIY、土陶艺术设计体验等活动,让旅游者参与选泥、和料、制坯、烧制等过程,体验制陶乐趣。通过土陶制作的开发,可带动特色餐饮、农业观光等旅游项目发展,形成富有特色的县城周边旅游休憩点。

建设规模:规划用地9亩。内建占地6000平方米的厂房、工作坊、成品厂房,办公楼等。把窑上打造成陶艺文化村,规划基层设施,建陶艺展示和销售街。估算总投资12000万元。

建设时间:2016-2020年。2016年投入500万元;2017年投入700万元;2018-2020年每年投入3600万元,投入10800万元。

资金来源:上级补助3500万元,地方筹措8500万元。

10.砚山民族民间刺绣综合开发区

项目意义:砚山民族民间刺绣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湛的技艺,带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和地域特色,绣品充分体现了传统苗、彝、壮等民族的风格,在技艺上通过现代提升,具有资源品位高、开发潜力大等特点。对砚山民族刺绣的开发,不仅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有积极的意义,而且能增进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提升妇女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当前砚山民族刺绣已经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市场前景,具有广阔的发展潜力,应充分挖掘民族民间工艺技艺,推动刺绣产业的规模化发展,通过深度开发,进一步提高产品知名度,延伸产业链,激活民族文化资源与经济的良性互动和对接,不断把砚山刺绣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砚山刺绣产业的综合开发,有利于宣传地方民族文化特色,使刺绣成为砚山县、文山州乃至云南省的一张文化名片,对砚山的整体形象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为砚山刺绣的品牌化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方式和以塑造精品为核心的品牌化战略,有利于民族民间刺绣工艺的保护、传承和提升;“公司+协会+农户”的组织方式解决了农户与市场接轨的问题,可以带动就业,农户直接得到经济利益,增加经济收入,提高生活水平,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通过砚山民族刺绣的深度开发,改变云南省内刺绣产品众多,但鱼龙混杂,资源品位参差不齐,缺乏知名品牌的局面,使之在众多民族民间刺绣中脱颖而出,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具有知名度的文化品牌。

建设地点:以江那镇为中心,在江那镇和维摩乡选址建设刺绣生产基地。未来将干河乡、盘龙乡等具有发展刺绣协会基础的乡镇建设为生产基地。

项目内容:

——鼓励、扶持、引导具有一定规模、较高知名度、工艺独特、市场潜力大的企业发展。扩大企业规模,改善设施条件,向企业化、规模化、市场化方向转变。

——发展刺绣协会。进一步规范“公司+协会+农户”的生产组织方式,在原有维摩乡白沙坡村的基础上,将干河、盘龙等彝族乡纳入生产基地,扩大生产规模,充分发挥协会的沟通协调和组织生产的作用,加强协会自身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协会内部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进一步发挥协会的行业服务管理作用;加大对农户培训环节的投入,进一步做好各种形式的培训工作,加强交流,推动技术进步,推动行业人才培养,确保刺绣传统工艺后继有人,确保产品的质量。

——加强刺绣产品的研发。充分挖掘砚山刺绣的深厚文化底蕴和美学意义,通过与高端设计公司的合作,提取民族民间刺绣的美学要素,实现产品的创意设计和高端发展。充分运用刺绣图案中祈福等意蕴,开发具有收藏价值的虎头鞋、虎头帽、虎头枕等系列婴幼儿用品,开发设计婚礼服装、礼品、家居用品等多种产品。

——采用多元化、多层次发展思路。坚持高端产品和大众产品相结合的发展方式,以手工方式生产高端产品,满足国外市场和国内高端消费者的需求,同时开发一部分适宜大众消费的产品和旅游市场产品,与砚山周边较为成熟的广南坝美、丘北普者黑等旅游市场实现联动。

——与当地优势特色产业相结合。在产品的包装设计环节上体现浓郁的地方文化元素,与三七产品进行包装设计合作,以刺绣包装提升三七的文化附加值,彰显三七的地方文化特色。

——与服装产业结合,拉长产业链。与服装公司合作,通过传统工艺刺绣与服装的结合及其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应用,拉长刺绣的产业链,利用精湛绝伦的民族手工刺绣和现代设计理念,把几千年的民族浪漫情怀融入都市时尚的脉搏。

——加大对砚山刺绣的保护力度。普查、整理、发掘刺绣艺术资源,掌握第一手资料,建立较为完整的数据库,记录砚山刺绣的方法、特点、文化意蕴等,编辑出版与砚山刺绣相关的书籍图册。

——建立小型刺绣博物馆。博物馆以展示传统刺绣工艺,彰显地方特色刺绣文化为主旨,集精品绣片展示、刺绣生产销售、刺绣技艺研发、刺绣学术交流等多项功能于一体。

——加大市场开拓力度。策划“倾城名绣·砚山刺绣”活动,推介刺绣文化和刺绣产品,扩大砚山刺绣的知名度。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宣传及新闻发布等方式,扩大活动的受众范围,选择国内具有影响力的城市为活动地点,内容分为绣品展览、弦子舞表演、民族服装表演、民族婚俗展演、商品售卖、专题研讨会等内容,全方位展示砚山文化和刺绣。

建设规模:规划用地5亩。在江那镇和维摩乡选址建设刺绣生产基地、小型刺绣博物馆,规划用地3300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700平方米,建设年秀40000件刺绣品的2条生产线。包括基础设施、绣娘培训、销售网点、产业研发、宣传、包装、推广等。估算总投资1976万元。

建设时间:2016-2020年。2016投入50万元;2017年投入126万元;2018年投入200万元;2019年投入750万元;2020年投入850万元。

资金来源:上级补助1180万元,地方筹措796万元。

11.砚山县者腊革命老区纪念馆

项目意义:砚山县者腊乡革命老区纪念馆选址于者腊乡中心小学后山上。者腊乡具有光荣的历史革命传统,是第一届人民民主政府所在地,是革命老区。1949年4月8日,在者腊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砚山县委委员会、砚山县人民民主政府,属云南省文山专区,并延续到1949年12月1日。在此期间,砚山县第一届县委、县人民民主政府,在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保证一方平安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是在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方面做出了重大的决策和部署。者腊人杰地灵,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其中:自卫还击英雄王建川更具有代表性。王建川烈士,砚山县者腊乡人,壮族,原35207部队步兵一营三连战士,所属第14军118团40师。1964年10月出生,1984年1月入伍,团员,初中文化,曾荣立过三等功,年仅19岁的王建川于1984年4月28日在中越边境战争中牺牲。2015年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陆军第14集团军时,回忆起这支部队19岁烈士王建川在战场上写给母亲的诗,称赞他“为了祖国不惜血染战旗”的军人血性。通过建设革命老区纪念馆,陈列历史遗迹、革命英雄人物资料,追忆革命历史丰碑,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继承和学习革命英烈不畏艰难、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革命英烈的前赴后继、不怕牺牲的进取精神;革命英烈不求索取、一心为民的奉献精神。

建设地点:砚山县者腊乡革命老区纪念馆选址建设于者腊乡中心小学后山上。

项目内容:一是建设第一届人民民主政府展区;二是建设王建川烈士展区;三是建设兔懂兔达剿匪伏击战展区;

建设规模:规划用地10亩,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建设革命老区纪念馆,内设3个革命历史遗物遗迹展区;建设红色文化活动广场,包括舞台、音响等设施设备;其他体育健身设施;把者腊革命老区纪念馆打造成全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估算总投资1000万元。

建设时间:2016-2020年。2016年投入300万元;2017-2020年每年投入175万元。

资金来源:上级补助800万元,地方筹措200万元。

12.砚山县弦子制作技艺和弦子舞保护与开发

项目意义:弦子和弦子舞作为彝族群众自娱自乐的一种乐器和舞蹈,承载着民族心理、生活方式和精神生活等文化要素,体现着当地人丰富的风俗习惯和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了彝族多彩多姿的非物质文化;是彝族文化基因和行为要素的体现,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水平,有助于传承彝族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文化和谐。强调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辅以市场推动的方式促使阿舍斗南弦子制作技艺开发和维摩弦子舞文化旅游开发,兼顾弦子舞的文化属性和社会属性,科学合理地开发,使彝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实践中得以创新,保留民族文化多样性,满足消费需求多元化,体现彝族的生活方式、历史文化、民族心理、社会审美、风俗习惯等;体现强烈的砚山文化特点和浓郁民族风情,促进砚山彝族弦子舞文化进一步传承和发展,在继承发展和弘扬创新中加强弦子舞文化遗产保护,使其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保留彝族的文化记忆,避免历史文化要素的缺失,促进文化延续和民族发展;彝族弦子和弦子舞作为民族文化资源,成为创造经济效益的文化资本,成为文化经营企业发展的基础,带动产业发展和节目创新;有利于丰富文化旅游的消费内容,增加彝族的就业机会,促进农民增收,繁荣文化经济。

建设地点:先期建设阿舍乡斗南弦子制作技艺开发基地。以维摩乡黑鱼洞村、干河乡小竜白村、江那镇小克底村等弦子舞开发为支撑。

项目内容:

——提高弦子制作工艺,组织考察四川凉山、楚雄、路南等彝族聚居区弦子制作工艺,提升弦子制作品质,使弦子作为一种民族工艺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以村寨为载体,以村民为主体,以民族文化为内涵,保护具有弦子舞悠久历史的民族聚居村落和鲜明特色的特定区域,重点建设维摩乡黑鱼洞村、干河乡小竜白村、江那镇小克底村的乡村文化,使弦子舞存活于民间生活和民俗风情之中,保留着特定的社会氛围和文化韵味,使之依存于人们的社会生活并适应于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以此焕发出民族激情,激发弦子舞活力。

——以弦子舞的律动特点为基础,以民族服饰文化为元素,创作以舞剧《彝族人与弦子》为代表的精品节目,突出弦子舞的地方特色,着力保护弦子舞的原生性和生活性,形成具有民族性、系列性、趣味性、欣赏性的歌舞,提升弦子舞的文化形象,展示弦子舞所代表的历史韵味和民族风情。 

——结合维摩中药材市场和维摩小城镇建设规划,瞄准当地民众和商务人员的文化消费动向,包装设计弦子舞,编排精品弦子舞节目,满足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提升维摩小城镇的文化品位和居民文化素养,使之成为维摩文化经典和文化旅游娱乐项目。

——引进大型文化企业集团,融合弦子舞传统文艺内容,结合声光色电、图像、数字技术、网络传播、光碟、4G手机等现代媒介和科技形式,依托大通道经济优势,以新建物流信息网络系统为平台,提升弦子舞进入市场的效率和效果,使弦子舞文化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获得市场认可。

——采取统筹方式,实行连片保护和开发,由政府主导,村委组织实施,辅以资金奖励,定期举办弦子舞比赛和节庆会展服务,确保弦子舞免于处在文化孤岛状态,形成区域内人们自觉自愿地传承弦子舞,从而持久地促进弦子舞的发展和壮大。

——加强培养乡土人才,爱护资深弦子舞从业者,积极培训弦子舞专业人员,提高文艺人员的创作能力;专人收集和整理弦子舞的历史文献、古老弦子、歌谣曲谱、舞蹈工具等相关材料和实物;继承和调整两步弦、抖抖弦、三步弦一跺脚、前三后一、四步弦等弦子舞表演方式,改进和创新弦子舞的旋律、节奏和曲调;以高素质弦子舞表演者为主力,提高弦子舞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加强弦子舞的品牌建设,继被命名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彝族弦子舞之乡”以及进入云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后,通过集体舞、展演、交流、旅游、影像制作发行、院线上映等方式宣传彝族弦子舞,提高维摩弦子舞影响力,拓展其发展空间,努力把砚山县彝族弦子舞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建设规模:规划用地3亩。在阿舍乡斗南村建弦子制作技艺示范基地和弦子舞传承中心,规划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包括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和附属设施。含展销室、传承中心、弦子制作设备等保护开发内容。估算总投资521万元。

建设时间:2016-2020年。2016年投入41万元;2017年投入70万元;2018-2019年每年投入120万元,投入240万元;2020年投入170万元。

资金来源:上级补助270万元,地方筹措251万元。

13.砚山县玛瑙生产加工创意设计培训

项目意义:我县玛瑙资源主要分布在江那、干河等地,通过举办玛瑙生产培训班等方式,提高玛瑙创业人员的业务技术知识,加大宣传面和宣传效果,为后期生产做好准备,增加就业机会。一是做好玛瑙资源产业开发,邀请专家到我县进行培训与选派人员外出参加高层次的培训相结合;二是制定大规模、多层次的砚山玛瑙质量检验检测标准体系;三是建立生产加工创意设计生产人员培训班,培养玛瑙产业发展的专业人才、高层次人才,推动玛瑙产业快速发展。

建设地点:培训开发江那镇卢柴冲玛瑙生产专业人员,可利用现有资源开办培训班。

建设规模:一是开办玛瑙生产技术培训;二是开办玛瑙加工技术培训;三是开办玛瑙创意设计培训;四是开办玛瑙质量鉴定技术培训;五是开办玛瑙文化产业市场分析;六是开办玛瑙的其他技术培训。估算总投资500万元。

建设时间:2016-2020年。每年投入100万元。

资金来源:争取上级补助300万元,地方筹措200万元。

第十二节 完善“四种体系”

一、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重点放在欠发达乡镇,进一步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网络。

1.重点内容:

——加强社会文化建设。贯彻实施云南省文化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不断创新砚山县社区文化建设、管理模式,为完善社区社会管理提供正确的导向的作用。做好全县公共文化场所免费开放的管理和指导。加快建设文化惠民工程,完成全县行政村农家书屋全覆盖,完成文化信息资源基层点的工程建设,覆盖全县3个管理区、85个村民委、20个社区。规范和细化乡镇(社区)文广服务中心(文化活动室)的综合利用率,提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整合农家书屋建设和远程教育、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农村文化资源,加快农村基层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积极在农家书屋建立基层服务点,逐步提供具备数字文化信息服务的能力,推动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与省州级图书馆、乡镇农家书屋实现共建共享,使读者能更方便地查阅各种资料。大力推广农村文化建设“大村模式”,争取4个省级文化惠民示范村建设指标。

——抓好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培养和引进一批掌握文化专业知识、熟习现代化技术的文化管理人才和文化业务骨干。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采取各种有效形式,组织专业文化工作者到企业、学校、部队、社区、农村进行文艺演出和文艺辅导,充分利用业余文艺团队和广场文化资源,发挥“送戏下乡”作用,编排群众喜闻乐见的小戏、小品,组织群众开展多姿多彩、多种形式、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倡导群众开展文化活动。协调和会同有关部门,从班子建设、队伍管理、人员配备、经费保障等方面,建立行之有效的联动机制,推动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

——繁荣文艺创作。创作一批反映民族民间文化、红色文化等优秀文艺精品。设立文艺创作奖励基金,奖励获得国家级、省级大奖的剧(节)目和创编人员。对每年演出超过2场的优秀剧(节)目予以奖励。计划每年推出1部能反映砚山精神的文艺作品;争取有1部作品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有1—2部作品在国家、省、州级奖项中获奖。继续打造“棒棒灯”、“草人舞”、“弦子舞”等已经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民族文化品牌。

——改造、完善县级、乡镇(管理区)基础设施。县级文化馆达到国家、省级小型文化馆800-2000平方米的建设标准;支持乡镇规划建设一批综合性、多功能、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文化设施。2020底前全县所有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2016—2020年,完成农村200个文化活动室的建设。到2020年实现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的建成配备,图书馆馆藏图书达10万册,达到国家二级馆标准;3个管理区建成综合文化站,每个行政村(社区)有文化活动室,在现有基础上全县70%的自然村建有文化活动室。

——全面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大力加强文化遗产宣传工作,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文物保护和名城保护意识。积极组织项目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到2020年,力争全县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总量突破8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提升至1项(阿猛会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提升至3项(阿猛魁星阁、稼依“开文垦殖局”旧址、平远大山村岩画),州级文物保护单位提升至2项(陆春故居、李应珍墓),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提升至2项(阿猛大石桥、阿基卡子岩画)。不断加强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完善已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建立健全文物日常巡查、专项检查工作制度。加大投入力度,抓紧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抢救和保护性修缮,与规划部门配合完成文物古迹的专项保护规划编制工作,确保全国重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维护保养率达到100%,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达到60%以上。加强文管所库房和安全保卫设施建设,力争到2018年,建有1个安全、达标的文物库房。建立文物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新机制,形成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方式, 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物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工作。积极做好地下文物的调查、勘探和抢救性发掘工作,切实做到既保护文物,又确保各类重点建设项目的顺利开展。深入开展文物保护研究工作,建立1个全县文物保护基础信息的电子数据库,实现文物保护工作的信息共享。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弘扬民族民间优秀文化,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种制度,建立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馆、展示馆,组织传承人定期向公众进行展示与传承,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影视宣传片制作。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和捐助公益性文化事业,支持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公共文化设施,增加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总量。

——继续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坚持“扫黄打非”斗争,规范网吧行业、娱乐行业和出版物市场健康发展,积极开展平安文化市场创建活动。一是对辖区内印刷厂严格监管,严厉打击各类非法印刷活动,坚决取缔无证照从事印刷业务企业;二是对辖区内的书店、书摊、音像店等重点单位进行清查,针对重点区域、重点时段,采取明查、暗访等多种方式进行检查。对印刷、复制和销售违法出版物的经营单位,依照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查处;三是加大网吧巡查力度,及时删除境内网站刊登、链接政治性有害出版物及相关信息,严厉打击利用互联网传播谣言、非法出版物及相关信息等违法行为;四是以查处网吧违法经营行为重点,严厉查处网吧接纳未成年人等违法经营行为,对违规接纳未成年人、超时经营、未实名登记的网吧依法处罚,加强对网吧内利用服务器等设备传播有害文化内容的监管;五是健全违法网吧黑名单制度,引入市场退出机制,积极推进网吧连锁化发展,推行网吧转型升级,实行网吧分级管理制度,使网吧分级管理水平提高到更高层次;六是充分发挥文化行政管理职能,推动和促进我县文化市场健康发展,营造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和安全健康的消费环境,进一步提升平安文化市场建设水平,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十三五”期间,认真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实施9个项目,估算投入资金40100万元。其中:新增加项目4个,估算投入资金28800万元;“十二五”规划和其他规划结转项目有5个,估算投入资金11300万元。

2.建设内容:

(14)——砚山县文物修缮保护

建设规模:规划用地20亩,搬迁阿猛小学,重新修缮“阿猛会址”,估算投资19000万元;对鲁都克天主教堂、阿猛魁星阁、稼依开文垦殖局、平远大山村岩画、陆春故居、竜所魁星阁、李应珍墓7个文物保护单位修缮保护,估算投资3520万元;对永和文庙、石洞苏朝山宅、阿猛大石桥、稼依土掌房、石洞石桥5个文物保护点进行修缮,估算投资920万元。估算总投资23440万元。

建设时间:2016-2020年。2016-2020年每年投入4688万元,共投入23440万元。

资金来源:上级补助20970万元,地方筹措2470万元。

(15)——砚山县农村文化活动室

建设规模:规划用地60亩。在全县200个自然村新建文化活动室,每个文化活动室规划占地面积600平方米;估算总投资4000万元。

建设时间:2016-2020年。每年建40个、每个投入20万元、每年投入800万元;建200个、共投入4000万元。

资金来源:上级补助4000万元。

(16)——砚山县农家书屋

建设规模:规划用地30亩。在全县社区、行政村和自然村拓展延伸,增创10个“农家书屋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建设农家书屋250个,每个点按标准配置各类图书、影像制品、书橱、桌、椅等设备。估算总投资2450万元。

建设时间:2016-2020年。2016-2020年每年建50个,每个投入9.8万元、建250个、共投入2450万元。

资金来源:上级补助1550,地方筹措900万元。

(17)——砚山县文化惠民示范社区和示范村

建设规模:规划用地70亩。建设“文化惠民示范社区”5个、“文化惠民示范村”5个。规划面积1200平方米——2400平方米,内建有篮球场、文化活动室等标准建设。估算总投资2400万元。

建设时间:2016-2020年。每年投入480万元,投入2400万元。

资金来源:上级补助2400万元。

(18)——砚山县博物馆

建设规模:规划用地3亩。位于砚山县民族文化中心内,占地面积2200平方米,建筑面积9280.54平方米(含地上建筑2651平方米、地下建筑6629平方米),估算总投资2100万元。

建设时间:2015-2017年。2015年开始建设,2017年建成。2016年投入1500万元;2017年投入600万元。

资金来源:上级补助2000万元,地方筹措100万元。

(19)——砚山县图书馆

建设规模:规划用地6亩。位于砚山县民族文化中心内,规划用地3800平方米,建筑面积9577.31平方米,包括图书阅览室、外借室等。估算总投资2100万元。

建设时间:2015-2017年。2015年开始建设,2017年建成。2016年投入1500万元;2017年投入600万元。

资金来源:上级补助1600万元,地方筹措500万元。

(20)——砚山县民族文化群众艺术馆

建设规模:规划用地6亩。位于砚山县民族文化中心内,占地面积4006.58平方米,建筑面积8834.43平方米(含地上建筑4172平方米、地下建筑4662平方米),包括文化辅导培训室,老、中、青活动室,LED屏幕和灯光音响。估算总投资2250万元。

建设时间:2016-2017年。2015年开始建设,2017年建成。2016年投入1650万元;2017年投入600万元。

资金来源:上级补助1700万元,自筹550万元。

(21)——砚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建设规模:规划用地3亩,建设内容包括基础设施及附属设施。估算投资1000万元。

建设时间:2016-2018年。2016年选址建设,2018年建成使用。2016年投入500万元;2017年投入300万元;2018年投入200万元。

资金来源:上级补助800万元,地方筹措200万元。

(22)——砚山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网培训学校

建设规模:规划用地8亩。在全县社区、行政村建设24个,每个占地12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平方米。估算总投资360万元。

建设时间:2016-2020年。2016-2019年每年投入73万元,投入292万元;2020年投入68万元。至2020年完成建设24个共360万元。

资金来源:上级补助360万元。

 二、完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

1.重点内容:

——强化新闻宣传。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发挥“喉舌”功能作用,加强舆论引导,确保导向正确。坚持把正确导向放在第一位,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三贴近”原则,提高广播电视的舆论引导能力,通过不断地创新、探索和改革,打造具有影响力和权威性的广播电视媒体。一是不断扩大信息量;二是加强时效性;三是加强舆论监督;四是不断改进宣传报道方式,增强亲和力。五是不断丰富节目内容;六是加强节目的评优创优工作,逐步建立有利于优秀节目栏目脱颖而出的机制体系,使砚山广播电视台外宣工作继续保持全州的先进行列,分别推出1-2个有影响力的栏目。七是精办节目,在广播影视作品的获奖种类、数量和等级上要突破。

——抓好信息传播。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广播影视设施网络全面覆盖,数字化、网络化水平大幅提升,服务内容和手段更加丰富,服务质量显著提升。在确保中央、省台广播电视节目覆盖的情况下,加强和改善县级自办广播电视节目对乡镇、行政村的有效覆盖,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实施惠民项目。按照“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济可行、保证长效”的原则,采取各种技术方式和手段,全力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村村响”等惠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项目。进一步完善高山无线发射台站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直播卫星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长期通”、“优质通”,全县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保持在98%以上。大力实施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工程,通过加大投入、健全体制、完善技术手段、提高安全等级等,建立起统一协调、快捷有效的全县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指挥调度系统,形成反应迅速、相互补充、互为备份的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保障体系。以数字化为龙头,运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媒体、发展新兴媒体,坚持技术改造与业务开发并重、建设网络与完善服务并重,形成数字广播电视技术新体系。积极拓展网络广播、IP电视、手机电视、广电宽带等新业务,实现无线广播、卫星电视、视听新媒体等多媒体、多终端覆盖。按照管方向、管原则、管宏观的原则,加强对社会影视制作机构、卫星电视接收设施等行业管理,建立适应广播影视体制改革和发展要求的较为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依法监管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认真开展好流动电影放映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组织放映队深入农村、社区、学校做好电影放映,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十三五”期间,免费放映各类题材影片达13500场/次,观众达120万人次。全县乡镇和行政村实现流动电影放映覆盖率达100%。

十三五”期间,认真完善公共广播影视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实施21个项目,估算投入资金14121万元。其中:新增加项目有15个,估算投入资金10229万元;砚山县广电网络公司规划项目6个,估算投入资金3892万元。

2.建设内容:

(23)——砚山县地面数字电视覆盖工程

建设规模:在砚山县广播电视台和阿舍、稼依、维摩、阿猛4个乡镇建设数字电视地面发射系统,转播省、州、县级电视节目。估算总投资500万元。

建设时间:2016-2020年。2016年-2020年每年投入100万元。

资金来源:上级补助500万元。

(24)——砚山县乡镇广播电视“村村通”维护中心

建设规模:在全县11个乡镇建设,规划总面积3亩,建筑面积450平方米。每个乡镇投入300万元,估算总投资3300万元。

建设时间:2016-2020年。2016-2019年每年投入600万元,共投入2400万元;2020年投入900万元。

资金来源:上级补助3300万元。

(25)——砚山广播电视台采编播能力提升项目

建设规模:对现有采编播设备升级改造,购置应急采访车、高清摄像机、非线性编辑系统、硬盘播出系统筹周边设备,实现网络化、数字化、专业化的高效率运转,估算总投资1600万元。

建设时间:2016-2020年。2016-2018年每年投入200万元,共投入600万元;2019-2020年,每年投入500万元,共投入1000万元。

资金来源:上级补助1350万元,地方筹措250万元。

(26)——砚山县广播电视节目数字化无线覆盖

建设规模:一是中央广播电视无线数字化覆盖补点项目。在阿舍、稼依、维摩、阿猛建立广播电视无线发射站,新建数字电视电视发射系统,转播中央电视节目,实现砚平高速电视全覆盖,估算投资400万元。二是各级广播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项目。在砚山县广播电视发射台新建数字广播发射系统,转播中央、省、州、县广播节目,估算投资100万元。概算总投资500万元。

建设时间:2016-2020年。2016-2020年每年投入100万元。

资金来源:上级补助500万元。

(27)——砚山县乡镇广电双向网络建设

建设规模:全面进行乡镇双向网改,改善乡镇网络传输能力,加大传输容量,逐步实现“光进铜退”(光纤替代铜缆线),估算总投资1200万元。

建设时间:2016-2020年。2016-2020年每年投入240万元,共投入1200万元。

资金来源:砚山广电网络公司自筹1200万元。

(28)——砚山县数字电影院

建设规模:规划用地1.5亩。在城区东北片区、北片区新建2个占地各500平方米、建筑各400平方米的4D电影院,每个电影院内设2个观影厅,建成后能同时满足600人观影需求。估算总投资1000万元。

建设时间:2016-2019年。2016-2019年每年投入250万元,投入1000万元。

资金来源:上级补助800万元,地方筹措200万元。

(29)——砚山县城区双向网建设

建设规模:全面进行城区双向网改,改善城区网络传输能力,加大传输容量,逐步实现“光进铜退”。估算总投资867万元。

建设时间:2016年。2016年投入867万元。

资金来源:砚山广电网络公司自筹867万元。

(30)——砚山县农村网络建设

建设规模:改进乡镇农村广电网络,实现城乡一体化,为建设美丽乡村做好广电网络支持。估算总投资700万元。

建设时间:2016-2019年。2016-2017年每年投入200万元,投入400万元;2018-2019年每年投入150万元,投入300万元。

资金来源:砚山广电网络公司自筹700万元。

(31)——砚山县电视台演播厅和虚拟演播室建设

建设规模:在砚山县民族文化中心内建设演播厅和虚拟演播室,建筑面积分别为130平方米和110平方米,建成后将填补我县无电视演播厅的空白,估算总投资650万元。

建设时间:2018-2020年。2018-2019年每年投入200万元,投入400万元;2020年投入250万元。

资金来源:上级补助650万元。

(32)——砚山县民语广播电视节目覆盖

建设规模:建设砚山县广播电视台民语广播影视译制中心,配置数字化相关采编译制设备。采用广播调频覆盖方式对全县区域进行覆盖发射。估算总投资600万元

建设时间:2016-2020年。2016-2020年每年投入120万元,共投入600万元。

资金来源:上级补助600万元。

(33)——砚山县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工程维护管理

建设规模:对已建成的“村村通”工程1200个村、“户户通”工程2.2万户进行管理和维修维护。估算总投资570万元。

建设时间:2016-2020年。2016-2020年每年投入114万元,投入570万元。

资金来源:上级补助570万元。

(34)——砚山县非法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置换

建设规模:计划用10000套直播卫星“户户通”设备,对全县“户户通”清流设备和农村地区非法卫星地面接收设施进行置换。估算总投资260万元。

建设时间:2016-2017年。2016投入78万元;2017年投入182万元;共投入260万元。

资金来源:上级补助146万元,地方筹措114万元。

(35)——砚山县农村有线广播“村村响”

建设规模:在全县1325个自然村每个村新建1套广播设备,每个投入约5000元。估算总投资623万元。

建设时间:2018-2020年。2018年投入209万元;2019-2020年每年投入207万元,投入414万元;共投入623万元。

资金来源:上级补助623万元。

(36)——砚山县数字微波网改

建设规模:投入设备和技术对全县所有使用数字微波电视信号的用户进行数字电视信号升级改进。估算总投资519万元。

建设时间:2015-2016年。2016年投入519万元。

资金来源:砚山广电网络公司自筹519万元。

(37)——砚山县广电网络IP互动平台建设

建设规模:加强IP互动平台建设,实现广播电视业务的多元化,实现广播电视产品从看到用的过渡。估算总投资400万元。

建设时间:2016年。2016完成投资400万元。

资金来源:砚山广电网络公司自筹400万元。

(38)——砚山县乡广电干线改造

建设规模:建设县乡广电光纤干线,实现县乡广电干线光纤直通12芯,满足群众收视需求。估算总投资206万元。

建设时间:2016-2018年。2016-2017年每年投入70万元,投入140万元;2018年投入66万元。

资金来源:砚山广电网络公司自筹206万元。

(39)——砚山县广播电视新媒体

建设规模:建设砚山广播电视台网站、微博、微信平台,利用新技术在移动、电信、联通等信息平台传播砚山台节目,提高砚山台覆盖率,估算总投资150万元。

建设时间:2016-2018年。每年投入50万元,共投入150万元。

资金来源:上级补助150万元。

(40)——砚山县农村电影固定放映室

建设规模:规划用地3亩,建设农村固定电影放映室,计划建7个(含平远、稼依、维摩、阿猛、蚌峨、者腊、八嘎等乡镇农村),每个放映室能容纳200人/次,每个需投入20万元,估算总投资140万元。

建设时间:2016-2017年。2016-2017年每年投入70万元,投入140万元。

资金来源:上级补助140万元。

(41)——砚山县农村电影免费放映及民族语电影免费放映

建设规模:在全县85个行政村和社区每月放映一场电影,选择25个少数民族聚集的村寨每月放映一场民族语电影,每年农村电影免费放映及民族语电影免费放映1356场。估算总投资136万元。

建设时间:2016-2020年。2016-2019年每年投入27万元,投入108万元;2020年投入28万元。

资金来源:上级补助136万元。

(42)——砚山县广播电视台“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建设规模:建立人才引进机制,继续招聘正式员工和台聘人员;对现有人员逐年分批次送到上级媒体跟班学习培训,每批3人,每批次培训半年;每年选送一批业务骨干到国内知名传媒大学进行短期培训。估算总投资100万元。

建设时间:2016-2020年.2016-2020年每年投入20万元。

资金来源:上级补助100万元。

(43)——砚山县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监测

建设规模:建立广播电视节目监测前端,对全县各种广播电视传输平台实施远程监测监控管理,确保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估算投资100万元。

建设时间:2017年。

资金来源:上级补助100万元。

三、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1.重点内容:

——抓好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到2020年,群众体育实现人均体育活动面积达1.5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全县人口的比例达到36%以上。加大对农村地区及城市社区等基层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在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中积极开展创建“八有”工程,即:有一个高标准的体育中心、有一个公共体育场、有一批标志性的体育景观、有一项地方特色的体育健身活动、有一个全民健身体育指导站、有一批体育健身团队、有一支公益性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有一个全民健身体育俱乐部;结合实际完善全民健身组织机构建设和体育设施建设。加大对群众性体育健身路径和“体育健身工程”的投入,到2020年,城区体育健身路径达到10条。继续推动村级文体活动广场的建设,加大场馆设施建设力度,认真推进乡镇健身灯光球场、行政村健身标准篮球场项目建设的实施力度,全县基本形成设施齐全、配套完善的体育健身设施网络,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

——组织举办好各种体育赛事。认真举办8月8日全民健身日体育系列活动、“环城慢跑”、 “文明建设杯”篮球赛、职工气排球赛、三人制篮球赛、职工田径运动会等体育赛事。并认真组织参加省、州举办的各类体育赛事。

——抓好体育训练。竞技体育实现业余训练在训人数达到200人;认真开展国家、省级体育人才后备培训,建立6个县级体育后备人才训练点;抓好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向州级以上单位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数量达110名。

——积极推动基层体育组织建设。到2020年,全县乡镇、社区和村委会设立全民健身体育指导机构,依靠体协和俱乐部带动地方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

——建立健全砚山县国民体质检测站。定期公布国民体质状况,充分利用全民健身日、各地的传统节日和农闲季节组织开展与农村生产劳动和文化生活相适应的全民健身活动。坚持和完善竞技体育举国体制,进一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调整、充实竞技体育的人才队伍,配好各项目的专职教练员,有计划地培养一批等级裁判员和社会体育等级指导员,到2020年,竞技体育队伍整体素质达到全省同类城市的中上水平。加强与国内外先进城市的体育技术交流,积极申请和承办一些高层次的竞赛和表演,不断提升砚山县竞技体育水平和承办国内单项和省内大型体育竞赛、体育表演的能力,争取举办一至二届具有影响力的赛事。

十三五”期间,认真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实施9个项目,估算投入资金24801万元。其中:新增加项目3个,估算投入资金13600万元;十二五结转、三农大规划、七彩云南健身项目6个,估算投入资金11201万元。

2.建设内容:

(44)——砚山县平远镇综合体育馆

建设规模:规划用地39亩。在平远镇新建1个综合体育馆,可为观众***000-2500个座位。建筑面积14266.56平方米(含附属设施),估算总投资6500万元。

建设时间:2018-2020年。2018-2019年每年投入2000万元,投入4000万元;2020年投入2500万元。

资金来源:上级补助3000万元,地方筹措3500万元。

(45)——砚山县体育中学

建设规模:计划在县民族文化中心选址,规划用地100亩。建筑面积60000平方米(含附属设施,和砚山县少数民族训练基地共用设施共用),估算投入资金1100万元。

建设时间:2019-2020年。2019年投入500万元,2020年投入600万元。

资金来源:上级补助700万元,地方筹措400万元。

(46)——砚山县少数民族体育训练基地

建设规模:计划在县民族文化中心选址,规划面积105亩。内建传统体育训练项目陀螺、射弩等训练基地。估算总投资800万。

建设时间:2017-2020年。2017-2020年每年投入200万元,共投入800万元。

资金来源:上级补助400万元,地方筹措400万元。

(47)——砚山县100户以上自然村健身标准篮球场

建设规模:规划用地184亩。在全县100户以上的200个自然村新建200块健身标准篮球场,每块篮球场建筑面积612平方米。估算总投资6520万元。

建设时间:2016-2020年。2016-2020年每年建40块、每块投入32.6万元、每年投入1304万元,共投资6520万元。

资金来源:上级补助1000万元,地方筹措5520万元。

(48)——砚山县游泳馆

建设规模:规划用地38.6亩(含附属设施),建筑面积14266.56平方米,可为观众***500-3000人座位。估算总投资6158万元。

建设时间:2017-2020年。2017年投入1158万元;2018-2019年每年投入2000万元,投入4000万元;2020年投入1000万元。

资金来源:上级补助2000万元,地方筹措4158万元。

(49)——砚山县行政村健身标准篮球场

建设规模:规划用地64亩。在全县105个行政村和社区中,目前已实施35个标准篮球场,计划在全县未建标准篮球场的70个行政村和社区建70块标准篮球场,每块建筑面积61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2840平方米。估算总投资2280万元。

建设时间:2016-2020年。2016-2020年每年建14块、每年投入456万元,总投入2280万元。

资金来源:上级补助350万元,地方筹措1930万元。

(50)——砚山县风雨网球馆

建设规模:计划在县民族文化中心选址,规划用地5亩。建筑面积为3000平方米(含附属设施)。估算总投资635万元。

建设时间:2016-2018年。2016-2017年每年投入200万元,投入400万元;2018年投入235万元。

资金来源:上级补助200万元,地方筹措435万元。

(51)——砚山县乡镇灯光球场

建设规模:规划用地6亩。在6个未建设灯光球场的乡镇(含2个华侨管理区)实施,每块建筑面积666.6平方米。估算每块投资38万元,估算总投资228万元。

建设时间:2016-2020年。2016-2019年每年建1个、每年投入38万元,共投入152万元;2020年建2个,投入76万元。

资金来源:上级补助60万元,地方筹措168万元。

(52)——砚山县四合友休闲健身中心

项目意义:通过项目的实施,实现民营资本与体育事业发展的有机结合,拓宽了砚山县体育产业的发展渠道,实现体育产业、健康运动与农业休闲观光旅游的相互融合,为砚山县体育产业的繁荣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为全民健身运动提供了良好的综合性场所;有效促进砚山县体育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建设地点:江那镇秀源社区大外革(原文山州石油站砚山油库内)

项目内容:内建1个体育馆(气排球、羽毛球馆); 1个标准化室外篮球场;1个儿童游泳池;1个5人制足球场;1条山地自行车赛道;2个广场(山地自行车赛道出入口各1个); 1幢公共厕所及相应的道路等配套设施。

建设规模:规划用地100亩(与中石油租用)。一是体育馆,建筑面积720㎡,内设3个标准气排球场、裁判席、观众席、计分台;室外篮球场建设面积820㎡(篮球场420㎡,看台400㎡);二是足球场(5人制),建设面积1275㎡(足球场875㎡,看台400㎡);三是儿童游泳池,总占地面积800㎡(其中游泳池面积300㎡,附属设施建设面积200㎡,道路及绿化300㎡);四是山地自行车赛道,沿休闲健身中心南、西、北三侧的山地进行盘延修建,赛道入口设置在餐饮区南部100m处的广场旁,赛道出口设置在体育馆东侧,赛道总长10km,总面积25000㎡(10000m×2.5m,赛道建设在山上,不占平地面积);五是新建广场,在山地自行车赛道出入口建2个广场,广场总面积1100㎡,其中赛道入口广场600㎡,赛道出口广场500㎡(与体育馆共用);六是修建1条主道、2条连接道路,道路总面积6600㎡:主干道长850m,宽6m,面积5100㎡,主干道至山地自行车入口广场连接道路长150m,宽6m,面积900㎡,主干道至足球场连接道路长100m,宽6m,面积600㎡;七是新建公共厕所建筑面积80㎡。以上建设项目估算总投资580万元。

建设时间:2016-2018年。2016-2017年每年投入250万元,投入500万元;2018年投入80万元。

资金来源:上级补助220万元,公司自筹360万元。

四、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1.重点内容:

——强化旅游管理和服务。为旅游者提供自助旅游服务的基础服务功能机构,包括旅游咨询、票务、信息发布、安全救援管理、质量监督及投诉处理五项便民服务。为游客提供全面的旅游信息咨询与服务,为游客搭建高效、快捷的现代化信息沟通平台。以便捷的自助旅游形式为特点,成为发展旅游和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制定旅游公共信息标准为基础,完善与相关部门的信息沟通机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旅游公共信息资源,扩大旅游公共信息服务的覆盖面,提高服务水平。

——突出健康旅游和生态旅游规划实施力度。依托特色旅游资源,发展健康和生态旅游产品,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基础设施良好、生态环境优美、活力充沛又具有地区特色的健康旅游产业和产品结构,以特色鲜明而又丰富多彩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满足多元化的市场需求。砚山县历史名胜古迹源远流长,在确定的七大景点中(听湖景区、平远民族文化旅游区、南国草原、鲁都克天主教堂、阿猛会址、盘龙乡法土龙片区原生态民族风情园、蚌峨乡龙坝岗高山草场生态休闲观光度假区),自然景观、人文资源独具特色,具有较强的开发价值和潜力。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居住着汉、壮、苗、彝、回、瑶等十余种民族,特别是壮、苗、彝等三个少数民族民风、民俗、节庆、祭祀等活动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构成了砚山旅游资源的丰富内涵。随着“工业强县”战略不断推进、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泛珠三角经济区两大国际国内区域合作的进一步深入、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国际化门户和桥头堡项目的实施,砚山县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大通道经济的格局促进形成,经济每年以高于10%的速度快速增长,为砚山发展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

十三五”期间,认真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认真规划建设重点旅游资源和旅游设施,规划实施19个项目,估算投入资金56050万元。其中:新增加项目16个,估算投入资金35150万元;十二五结转、三农大规划项目3个,估算投入资金20900万元。

2.建设内容:

(53)——砚山县美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

建设规模:规划占地350亩。建设红土塘、铳卡、土锅寨、大克底、白石岩、法土龙、响水龙、黑邑洞、白沙坡、黑巴、马鞍山11个旅游扶贫重点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估算总投资11550万元。

建设时间:2016-2020年。2016-2020年每年投入2310万元,投入11550万元

资金来源:上级补助10000万元,地方筹措1550万元。

(54)——砚山县碳房游客集散中心

建设规模:规划占地50亩。建设项目:游客接待中心、大型停车场、游客休息区、旅游特色商品购物区、通信网络、供排水、管网、强弱电、特色餐饮区、旅游信息咨询中心、旅游厕所、环卫设施、自驾游营地。估算总投资8000万元。

建设时间:2016-2020年。2016年投入500万元;2017-2019年每年投入2000万元,投入6000万元;2020年投入1500万元。

资金来源:上级补助2000万元,地方筹措4900万元,银行贷款1100万元。

(55)——砚山县旅游厕所

建设规模:规划用地30亩。建设项目:在323国道、省道S206、省道S207、听湖景区、“南国草原”景区及盘龙乡法土龙片区特色村等地建30座旅游厕所。估算总投资1350万元。

建设时间:2016-2020年。2016-2020年每年投入270万元。

资金来源:上级补助1200万元,地方筹措150万元。

(56)——砚山县旅游特色村

建设规模:提升改造干河乡马鞍山、江那镇凹塘、盘龙乡白石岩3个省级旅游特色村,新建4个州级旅游特色村。估算总投资700万元。

建设时间:2016-2020年。2016-2020年每年投入140万元。

资金来源:上级补助500万元,地方筹措200万元。

(57)——山水听湖露营地

建设规模:规划用地20亩。在江那听湖新建汽车营地、帐篷营位、三星级旅游厕所、旅游咨询中心、旅游标识、露营俱乐部、民族特色饮食、特色购物街、健身中心、SPA会所、儿童乐园、水上娱乐、生态环卫设施、露营地道路、露营地供排水和供配电系统。估算总投资5000万元。

建设时间:2016-2019年。2016年投入100万元;2017年投入900万元;2018-2019年每年投入2000万元。

资金来源:上级补助1740万元,地方筹措2660万元,银行贷款600万元。

(58)——黑巴草场露营地

建设规模:规划用地亩15亩。在阿舍黑巴草场新建汽车营地、帐篷营位、三星级旅游厕所、旅游标识、特色购物中心,旅游咨询点、露营地道路、供排水系统和供配电系统。估算总投资800万元。

建设时间:2016-2018年。2016年投入80万元;2017年投入500万元;2018投入220万元。

资金来源:上级补助230万元,地方筹措470万元,银行贷款100万元。

(59)——碳房露营地

建设规模:规划用地亩10亩。在维摩碳房高速路收费站旁新建汽车营地、帐篷营位、三星级旅游厕所、旅游标识、特色购物中心,旅游咨询点、露营地道路、供排水系统和供配电系统。估算总投资800万元。

建设时间:2016-2018年。2016年投入80万元;2017年投入500万元;2018投入220万元。

资金来源:上级补助230万元,地方筹措470万元,银行贷款100万元。

(60)——龙坝岗露营地

建设规模:规划用地亩15亩。在蚌峨龙坝岗新建汽车营地、草场露营帐篷区、三星级旅游厕所、景区标识牌、景区服务站、旅游特色购物中心、滑草运动区、自驾俱乐部、乡村体验区、游戏嬉水区、民族特色饮食、儿童乐园、生态环卫设施、露营地道路、露营地供排水和供配电系统。估算总投资3500万元。

建设时间:2016-2019年。2016年投入200万元;2017-2018年每年投入1000万元;2019年投入1300万元。

资金来源:上级补助960万元,地方筹措2140万元,银行贷款400万元。

(61)——砚山县精品农庄建设项目

建设规模:规划用地亩15亩。在盘龙和江那建设砚山县石园都市农庄、四合友农庄、诸葛山庄园、黄金海岸农庄等四个精品农庄,具备休闲观光、农业体验、旅游、娱乐、购物、垂钓、餐饮、住宿等服务设施。估算总投资10000万元。

建设时间:2015-2018年。2016年投入4000万元;2017-2018年每年投入3000万元。

资金来源:上级补助2000万元,地方筹措7000万元,银行贷款1000万元。

(62)——砚山县农家乐建设项目

建设规模:规划用地亩5亩。在盘龙和江那建设龙湖山庄、七合山庄、清水湾山庄、樱桃农家乐等四家农家乐,具备餐饮、休闲观光、娱乐、农业体验等农家乐服务设施。估算总投资1550万元。

建设时间:2015-2018年。2016年投入800万元;2017年投入500万元;2018年投入250万元。

资金来源:上级补助200万元,地方筹措1320万元,银行贷款30万元。

(63)——砚山县龙坝岗生态养老项目

建设规模:规划用地亩10亩。在蚌峨新建湿地观光区(水上漫步、飞禽浮游区、植物景观区);幽泉秀林公园(游览步道、基础设施、园区建设等);山庄农场、饲养场(山庄建筑、养生饮食、山庄农场、饲养场);山间水岸有氧漫步(步道、栈道、休息区、运动区)。估算总投资2500万元。

建设时间:2016-2019年。2016年投入100万元;2017-2018年每年投入1000万元;2019年投入400万元。

资金来源:上级补助730万元,地方筹措1720万元,银行贷款50万元。

(64)——现代农业示范区露营地

建设规模:规划用地亩15亩。在江那狮子山新建汽车营地、草场露营帐篷区、三星级旅游厕所、景区标识牌、景区服务站、旅游特色购物中心、自驾俱乐部、露营地基础设施。估算总投资2000万元。

建设时间:2016-2018年。2016年投入500万元;2017年投入1000万元;2018年投入500万元。

资金来源:上级补助1200万元,地方筹措700万元,银行贷款100万元。

(65)——盘龙乡民族风情园区露营地

建设规模:规划用地15亩。在盘龙新建汽车营地、露营帐篷区、三星级旅游厕所、景区标识牌、景区服务站、民族餐饮、旅游特色购物中心、自驾俱乐部、露营地基础设施。估算总投资2000万元。

建设时间:2016-2020年。2016年投入150万元;2017年投入750万元;2018-2019年每年投入500万元,投入1000万元;2020年投入100万元。

资金来源:上级补助1200万元,地方筹措700万元,银行贷款100万元。

(66)——诸葛山公园露营地

建设规模:规划用地10亩。在诸葛山新建停车场、露营帐篷区、三星级旅游厕所、景区标识牌、景区服务站、民族餐饮、旅游特色购物中心、露营地基础设施。估算总投资1000万元。

建设时间:2016-2020年。2016年投入50万元;2017-2019年每年投入300万元,投入900万元;2020年投入50万元。

资金来源:上级补助630万元,地方筹措370万元。

(67)——平远镇红果树露营地

建设规模:规划用地10亩。在平远镇红果树新建停车场、露营帐篷区、三星级旅游厕所、景区标识牌、景区服务站、民族餐饮、旅游特色购物中心、露营地基础设施。估算总投资1000万元。

建设时间:2016-2020年。2016年投入50万元;2017-2019年每年投入300万元,投入900万元;2020年投入50万元。

资金来源:上级补助630万元,地方筹措370万元。

(68)——“阿猛会址”露营地

建设规模:规划用地10亩。在阿猛新建:停车场、露营帐篷区、三星级旅游厕所、景区标识牌、景区服务站、民族餐饮、旅游特色购物中心、露营地基础设施。估算总投资800万元。

建设时间:2016-2020年。2016年投入50万元;2017-2018年每年投入300万元,投入600万元;2019年投入100万元;2020年投入50万元。

资金来源:上级补助490万元,地方筹措310万元。

(69)——竜所原始森林露营

建设规模:规划用地8亩,在八嘎竜所新建:汽车营地、草场露营帐篷区、三星级旅游厕所、景区标识牌、景区服务站、旅游特色购物中心、自驾俱乐部、露营地基础设施。估算总投资500万元。

建设时间:2016-2020年。2016年投入50万元;2017年投入200万元;2018-2019年每年投入100万元,投入200万元;2020年投入50万元。

资金来源:上级补助310万元,地方筹措190万元。

(70)——听湖景区养老院

建设规模:规划用地15亩。在江那听湖新建壮族吊角楼住宿区、老年健身中心、垂钓中心、养老院休闲景观、餐饮中心、娱乐中心、养老院综合服务楼,购置代步交通工具。估算总投资1500万元。

建设时间:2016-2020年。2016年投入300万元;2017-2018年每年投入500万元,投入1000万元;2019年投入150万元;2020年投入50万元。

资金来源:上级补助900万元,地方筹措600万元。

(71)——白石岩村养老院

建设规模:规划用地15亩。在盘龙白石岩新建彝家住宿区、老年健身中心、垂钓中心、千亩杜鹃园、野杨梅林地栈道、石山休闲景观、餐饮中心、娱乐中心、养老院综合服务楼,购置代步交通工具。估算总投资1500万元。

建设时间:2016-2020年。2016年投入300万元;2017-2018年每年投入500万元,投入1000万元;2019年投入150万元;2020年投入50万元。

资金来源:上级补助900万元,地方筹措600万元。

 

第五章 保障措施

 

第十三节 突破思维定式 创新发展思路

充分认识文化产业在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的突出地位,提高发展文化产业的自觉性。通过引进专家对干部进行培训、派出干部到东中部地区特色城市考察学习等,全面统一思想,加强认识。

——树立创新发展思维。结合砚山县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战略目标,要统一思想,突破思维定式,改变以往常规发展方式,鼓励大胆创新。

——小县大城服务与通道经济发展思路。结合砚山县位于交通枢纽但经济、文化基础不够坚实的现状,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打破小县城缓步推进的传统发展模式,着力推动以服务经济和通道经济为支柱的大城发展方式。

——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发展服务经济和通道经济将迅速提升砚山县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现代化水平,对砚山县传统产业实现提升的同时,也可能造成生态环境和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的影响,因此在把握宏观发展路径时需预先树立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预留足够的文化空间,制定资源和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严格监督项目开发状况,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十四节 提高组织效能 构建高效机制

健全和完善组织架构,通过构建适合服务经济、通道经济的有效机制,实现经济和文化在砚山县的高度融合互动,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提高机构组织效能。成立由县委书记牵头的文化产业联合办公室,形成与宣传、发改、文化多部门相互协调和沟通的专业机构,通过组织保障实现多部门和产业的联动发展。

——制定联动发展机制。利用便利的高速交通条件,充分整合砚山县及周边区域,包括丘北、富宁、麻栗坡和广西等地资源,通过政府部门引导和推动,建立联动发展组织机构和机制,如建立通道经济联合体,经济服务联盟等机构,在区域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同发展。

——文化产业重大项目扶持政策。结合砚山县大项目带动发展战略,重点出台文化产业重大项目扶持政策,对砚山县民族文化生态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政策和机制保障。如制定园区进入优惠政策,从土地使用、税收、奖励等方面对进入园区的投资者、企业和创意人才等提供便利的服务和良好的创业环境。

——文化企业扶持政策。活跃砚山县文化市场主体,出台文化企业扶持相关政策,对于从事文化产业、投资服务业等重点企业实行“扶持和奖励机制”,根据投资额度、利税比例等,对企业实行奖励和优惠;对中小型企业实行扶持,通过降低准入机制、税收和奖励等促进中小企业对文化产业、服务业的参与程度,通过建立中小企业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等,加强中小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和竞争力,进一步繁荣文化市场。

——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机制。将发展文化产业、服务经济和通道经济纳入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宏观规划中,系统长远布局砚山县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构建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准入、长期监督和评估机制。

——贯彻落实国家关于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财税、土地优惠政策,探索、创新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政策。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强对文化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多渠道筹措资金,积极增加政府投入,不断扩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搭建文化产业的项目推介交易平台,加强对文化企业项目的宣传和推介。

 

第十五节 培育本土人才 引进外来精英

——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使用和引进机制,加强文化产业经营管理、资本运作、研发创新、创意策划等方面的人才培养。完善文化产业职业技能培训,联合高等院校、培训机构与文化企业,创建人才培养、教育培训、项目策划等基地,培养实用性、复合型技术人才。建立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库,完善人才选拔、聘用、激励机制。对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按照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对民族民间艺术代表人物、工艺大师、青年创业者等人才资源实施人才建设工程,设置杰出人才贡献奖励,遴选在文化产业、服务经济等重要产业行业中作出贡献的人才,给予政府荣誉奖项和奖金鼓励;重点对民族民间珍贵文化传承人,如刺绣、弦子制作等民族民间工艺大师,设置文化传承基金,为各类文化人才提供进行艺术技艺传承的基本保障;对从事文化产业及相关服务业人才,实施降低创业注册资本,小额贷款,减免税收等鼓励政策,以技艺、技术和创意等作为资产进行抵押,获得金融资本的支持,或通过价值评估后直接作价入股,吸引投资。

——出台吸引外来人才政策措施,建立汇聚产业精英人才便捷机制。提供条件良好的商务配套安居环境,为优质人才提供创业保障性贷款,汇聚文山、广西、广东、及滇中等区域人才,形成文化产业精英汇聚地。

 

第十六节 健全服务体系 保障财政投入

——积极争取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同财力相匹配、同人民群众需求相适应的政府投入保障机制。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广播电视体育旅游等公共服务的建设投入,投入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增加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资金和经费保障投入。以农村和边远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为重点,优先安排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项目,重点保障基层公共文化广播电视体育旅游机构正常运转和开展基本公共服务活动所需经费,扶持公共文化机构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投入。依法保障公共文化广播电视体育旅游设施用地。设立农村文化广播电视体育旅游建设专项资金,保证一定数量的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乡镇和村级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建设。转变投入方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补贴、以奖代补等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提供公共文化广播电视体育旅游产品和服务,

——加强与人事部门的沟通,完善机构编制、学习培训、待遇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吸引优秀人才服务基层。完善基层优秀人才发现培养机制,提高队伍建设科学化水平。鼓励到基层从事文化广播电视体育旅游事业。设立城乡社区公共服务岗位,对服务期满大学生村干部可报考文广体旅局系统公务员和事业工作人员,对相关专业实行定向招录。重视发现和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鼓励和扶持群众中涌现出的各类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发挥积极作用。

——对支持文化体制改革、文化广播电视体育旅游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政策进行修订或延续。制定鼓励社会组织、机构和个人兴办公益性文化广播电视体育旅游事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促进企业及民间的投入明显增加。

 

第六章 附表

 

砚山县文广体旅局“十三五”规划项目建设表(县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