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5日 星期天
记第五届文山州道德模范敬业奉献模范赵云柱
发布时间:2019-01-28 10:18:38     来源:宣传部 阅读次数:1536

在闻名中外的“三七之乡”云南省文山州砚山县的田间地头,人们经常看到一位戴着草帽、手持笔记本,顶着烈日或冒着风雨察看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态势的中年农业科技工作者,他就是被农民朋友称为“庄稼医生”,现任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人大代表和文山州政协委员,砚山县植保植检站站长、高级农艺师赵云柱同志。

1988年7月,赵云柱同志毕业于云南省文山农业学校农学专业,毕业后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长达15年,1994年1月起开始任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2004年4月调任砚山县植保植检站站长至今,28年来一直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参加工作以来,赵云柱同志始终本着“认真、求实、高效”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积极深入农村、扎根基层、走进田间地头,默默无闻地在良种推广、良法配套、优化种植及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省、州、县28个奖项,其中: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3项,地厅级科技成果奖12项,县处级科技成果奖13项。在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中多次被省、州、县评为先进个人和先进工作者。

扎根基层 执着奉献

赵云柱同志从云南省文山农业学校毕业后,就被分配到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从最基层的一线开始从事他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生涯,1988年7月至1992年1月在砚山县干河乡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1992年1月至2004年4月在砚山县者腊乡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在乡(镇)工作一干就是15年。他热爱农业工作,身于基层,安于基层,关心群众疾苦,甘于做群众的贴心人。在乡(镇)从事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时,他经历了群众从不认识到认识,从不接受到接受的全过程。他从不抱怨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艰辛与基层工作条件的坚苦,始终一如既往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杂交水稻、杂交玉米“两杂”良种推广上,就经历了一开始群众不接受而不得不送种上门、无偿供给,到群众尝到甜头受益匪浅,开始接受热捧以致良种紧缺甚至抢购的全过程。通过不懈努力,其所在的干河、者腊两个乡“两杂”良种推广覆盖率从1991年的20%上升到2004年的90%以上。赵云柱同志善于引进和推广应用新技术,1992年率先引进“两段育秧”技术,通过试验示范,增产效果显著。在他的引进带动下,1994年该项技术被列为文山州重点科技推广项目之一,平均单产达450.2公斤,比对照区亩增产70.3公斤,增18%(为什么是“增18%”?不应该是“增产率达18%”吗?)。与此同时,他还认真加大水稻旱育稀植、水稻品种多样性混合间栽、玉米宽窄行栽培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成效显著。他的主导和推动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在文山州内始终处于领先地位,于2002年获得了“云南省人民政府科技兴乡贡献奖”。

转变思路 破解难题

2004年4月赵云柱同志调任砚山县植保植检站站长,从综合性工作转为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岗位。此前的工作中,以推广化学药剂防治控制农作物病虫害,保障粮食安全为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部分农产品出现了农残超标、环境污染、人畜安全隐患。身为砚山县植保植检站站长,不得不对出现的问题认真思考定位,寻求最佳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些问题没有把赵云柱同志难住,通过查询资料,多方了解,当得知先进地区应用杀虫灯示范效果很好的消息,他及时向上级业务部门进行反映,并争取两盏杀虫灯在辣椒种植面积进行示范,通过示范应用,效果明显,得到了群众充分认可。但在推广应用上又碰到难题——辣椒种植须进行轮作,新种植地块附近基本不具备电力设施,给拉电带来不便。他又积极与生产商沟通,进而推广应用更为方便的太阳能杀虫灯。在他的带领及全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工作得到了上级的支持及认可,砚山县被列入了“全国十个绿色防控示范县”之一。赵云柱作为砚山县 “绿色防控”项目负责人,认真在全县范围内选拔组成推广技术队伍,制定工作方案,明确责任,明确样板示范实施地点,建立健全推广责任制度。先后引进性诱剂、杀虫灯、色板、驱虫板、食诱、生物农药等绿色防控技术,分别在三七、辣椒、蔬菜、水稻等农作物上开展试验示范。2016年,共推广绿色防控技术42.6万亩。其中:辣椒昆虫性诱剂防控1.2万亩,亩增152.2公斤,亩新增产值365.28元,示范带动12万亩(全县种植54.8万亩);累计安装杀虫灯2200盏,辐射面积11万亩;色板购置20万张,示范带动10万亩;推广生物农药9.6万亩。同时,还研究试验、示范食诱、驱虫剂的应用。2011-2013年其参与组织实施的云南高原特色作物绿色防控技术集成与推广项目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个人排名第4完成人。

务实创新 寻求发展

一是抓好病虫害统防统治。2004年以来,为切实组织做好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工作,把病虫危害损失控制4%以内,保证粮食安全,赵云柱同志共组织举办农民田间学校35个班,涉及35个村,学员1020人,培养出了一批植保技术骨干组成的新型农民队伍,这些新型农民队伍对保障全县农作物病病虫害发生防治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他的全力组织下,全县农作物病病虫害(什么叫“农作物病病虫害”?)发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2008年,被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评为“科技减灾促春耕活动先进个人”。同时,为提高防效,节约成本,降低劳动强度,采取与云南航博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积极组织开展农用无人机防治病虫害示范。2016年共完成农用无人机统防统治1.33万亩,带动全县专业化统防统治18.53万亩,可增产粮食1%,使全县粮食产量增加185.3万公斤。二是加强葡萄避雨栽培推广,实行控病增产,全县推广葡萄避雨栽培面积5025亩,比对照少打药三次,节约农药成本150元/亩,节约生产成本75万元。三是积极开展药效试验。为实现2020年农药零增长,每年均引进新的生物农药,针对不同作物的不同病虫进行药效试验。筛选出最佳农药新品种,推荐在生产上应用,为全县实现2020年农药零增长、巩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奠定坚实基础。其参与组织发明的“一种天然虫液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还获了国家驱虫剂发明专利。

倾听群众呼声 充分反映民意

自2013年3月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以来,他更加谦虚谨慎、对工作更加负责,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站在全国人大代表的高度,认真倾听群众呼声,充分反映群众意愿。在全国人大代表履职期间,共提出合理化建议16个,所提建议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采纳和支持。针对1997年5月8日发布的《农药管理条例》,由于其发布时间长,与现实发展和管理不相适应,提出了尽快修订《农药管理条例》的建议,对推进新《农药管理条例》出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针对砚山县被列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资金投入不足问题,提出了关于加大砚山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支持力度的建议,得到了国家、省、州、县的大力支持与重视,2016年共投入建设资金7968.5万元,有效推进了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赵云柱同志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始终牢固树立“人民代表为人民”的代表意识,人大代表来自人民,反映问题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积极上进 率先垂范

工作中,赵云柱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坚持以一名全国人大代表的神圣职责和风范,积极带头遵章守纪,团结同志,任劳任怨,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并坚持把学习作为干好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一是注重个人文化素质的提升,不断拓展新领域。采取边工作边学习的方式,在职期间分别修完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专科班园艺专业和中国农业大学本科班农村区域发展(农业推广与创新管理方向)专业的全部课程,先后取得了专科、本科学历,有效提升了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二是注重整体素质的提升,提高整体服务水平。从学习宣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到具体工作的贯彻落实,他始终把提高自身素质和职工整体素质作为履职基层农业工作的根本,始终如一以勤奋好学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带动了全体干部职工整体素质的提升,从而更好地服从和服务于全县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工作。

赵云柱同志,作为一名普通的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他走遍了砚山的每一片庄稼地,常常戴着草帽、手持笔记,穿梭于田间地头调查了解农业生产情况,给广大农民朋友技术指导和培训无以计数,他用自己辛勤的汗水为庄稼灌溉,用青春给大地染绿,用生命为丰收丈量,在一片片厚朴的土地上刻下了一串深深的脚印。他的每一步,都从不同角度表述了一个农业科技工作者牺牲自我、造福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他的行动上,可以看出,他无怨无悔地选择农技工作这个解决亿万人民吃饭的大问题,并在农技工作发展中延续辉煌和成就。28年来,他默默奉献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他自个儿最清楚。在每天的工作中,他总是说:“能帮农民做点实事,心里感到很欣慰,这活虽然无职无权,倒也知足常乐。”谈及干了半辈子的农技工作,赵云柱同志平静的言语中透着淡然。如今,赵云柱想得最多、谈得最多的就是要好好抓一抓贫困地区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让广大农民群众能有个好收成,就是他们基层农科技术员